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近年来,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学习推广“仙林经验”,凝心聚力、精准发力,答好竹镇镇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的这道“必答题”,持续发力,高标准推进,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三产融合“先锋官” 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围绕“打造特色突出、独具魅力的南京都市北田园”这一战略部署,竹镇镇坚持党建促乡村振兴,积极探索休闲田园品牌建设,充分发挥现有镇级国企平台优势,统筹农旅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塑造多元业态,以乡村振兴示范为驱动,探索现代农业向旅游业延伸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划定3.38平方公里的核心片区范围,建设优质民宿组团、千亩生态茶园及茶文化研学、稻米文化产业园,努力将该片区建设为“1+5”典范,即乡村振兴先行区,“两山”理论实践区、三产融合示范区、都市农业核心区、美丽中国展示区、民族融合模范区,助推竹镇经济高质量发展,争做全区建设“重要窗口”征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和模范。在推进先行区建设中,竹镇镇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下派党员干部成立党建工作部和临时党支部,打造党建微阵地,建设引领先锋、服务先锋、发展先锋、保障先锋“四支队伍”,创新建立大泉民宿、雨花茶园2个特色“党员引领示范基地”。 翻开竹镇镇乡村振兴先行区重点建设项目清单,不难发现产业协同发展是“排头兵”,三产融合又是“先锋官”。稻米文化园项目联动大泉人家民宿营造网红打卡效应,拉动旅游经济发展;先行区范围内大力发展农家乐、餐饮住宿,对其进行经营业务培训、服务技能提升、餐饮入住客户介绍引流等进行支持,形成联动带动作用;先行区内的道路交通、流通水系、污水管网、环境绿化、综合接待等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建设进一步完善,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竹镇镇文旅魅力。 特色产业“大步走” 奏响“强村富民曲” 初冬的竹镇,处处一派文明祥和的乡村新气象,一个个靓丽的美丽庭院破茧而出,一个个撑起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柱悄然崛起,沃野田畴尽“丰”景、机器加工生产忙,一幅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竹镇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初冬时节,不少村庄已进入农闲之时,然而竹镇镇青萝卜种植基地内,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一个个翠绿的萝卜破土而出,村民正在采收萝卜。从一粒萝卜籽到一片萝卜田,从标准化产品到“长”成特色产业,温室大棚种植、引进新技术,推广“互联网+”销售模式……竹镇镇以党建领航,蹚出了一条以青萝卜为媒介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培养了一批“土专家”、打造了一条产业链、带动了一批农民增收致富。 金银花开出“致富花”,“小萝卜”撬动大产业,这些都是竹镇镇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党建领航下的生动实践。下一步,竹镇镇将进一步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积极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更多农民从“富起来”到“富下去”。 党建引领“聚合力” 办好民生“微”实事 近年来,竹镇镇将为民办实事落实于党建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细节,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倾听民声”为基石、“群众满意”为目标,枝叶关情办好民生实事。 民族小区三期为“万顷良田”集中搬迁小区,小区住户集中。近年来小区电动车数量日益增多,“充电难”成为居民的一“桩”心事。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后,竹镇镇党委围绕这一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积极借鉴学习“仙林经验”做法,运用“吹哨报到”工作机制,联合消防、物业、建设等多部门力量,围绕小区充电安全问题,联合集中攻坚,在该小区11个片区部分公用停车位安装13处电动汽车充电桩设施,并对28处充电桩安装消防喷淋系统,为解决一“桩”心事做出了“最优解”。 让群众满意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竹镇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群众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在哪里。为促进党员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将为民服务送到百姓的“家门口”和“心坎上”,竹镇镇为党群架起“连心桥”——“初心社”。 心贴心倾听民声,零距离服务群众,“初心社”以“红网格·初心舍”为主阵地,把党的阵地建立在群众家门口,零距离帮助群众解决合理诉求,并以百姓需求为目的,建立常态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机制,探索实施党代表联络服务工作机制,开展走访接访、调查研究、组团帮扶等活动,以见行见效的为民服务传达可感可及的党建温暖。(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