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尖山村紧扣乡村振兴主线,以抓党建促振兴为切入点,建强队伍、壮大村集体经济、创新基层治理,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融合。如今,在“党建红”引领下,村里产业兴、群众乐,一幅“党建引领、产业旺、生态美、治理优、生活富”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开……
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壮”起来 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推荐劳动就业100人……这是尖山村下属的劳务公司(南京歼苫劳务有限公司)2024年交出的发展“成绩单”。数据的背后,展现的正是尖山村通过实体化企业运作,积极探索富民强村发展新路径的思路。尖山村与马集工业集中区相邻,借助产业发展的东风,近年来,尖山村开展村企共建深化资源共享制度,不仅积极为企业贴心解决问题,还同时成立了尖山劳务公司,用于承接工业园区的环境绿化、企业招聘等服务工作,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帮助周边闲散劳动力就业。目前尖山劳务公司还承接了河王湖湿地管理、农庄果园销售等服务项目,并与马集工业集中区内企业积极对接,通过承接企业内部的垃圾清运和物业管理工作等,扩大公司收入,力争带动村集体收入再上新台阶。在全力服务工业园区的同时,尖山村还积极与南京市城建集团、伊顿纪德等企业实现“村企共建”,不仅为当地产业升级闯出了新路子,更为乡村振兴打开了新空间。如今,村企双方按照结对共建协议,以党建共建为纽带,开展人才带动、资源共享活动已成为常态。 多元造血,村民口袋“鼓”起来 清明前夕,尖山茶园里,连绵起伏的山林郁郁葱葱,山中茶树在云雾间吐露新芽,满目翠绿、生机盎然。采茶工人们穿梭其间,指尖轻捻,将一片片嫩绿的茶芽收入篓中。篓中渐渐堆叠起带着晨露的新鲜茶青,散发着清冽的芬芳。尖山村地处马鞍街道中北部,且地处江淮分水岭分界线,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态资源,为尖山村推动传统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面临无支柱产业的困境,尖山村党支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依托现有资源,大力推动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尖山雨花茶便是其中之一。2025年产量800斤,预计产值800万元……为打响雨花茶的品牌,尖山村注册了“长云”牌商标,通过茶叶生产,不仅带动了村集体的经济增收,采茶高峰期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临时就业岗位。让优势资源转换为发展动能,尖山村还鼓励群众利用河王湖丰富的水资源从事小龙虾养殖,并协调成立农业发展合作社,注册“河王湖”牌龙虾商标;将闲置林地资源进行转包,种植薄壳山核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等,让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实现新的增长点,2024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13.53万元。 为民服务,善治格局建起来 近期,网格员周红霞通过主动摸排与细致梳理,帮助村民王某找回了失窃的4万元现金,贴心又及时的服务赢得了王某的连声称赞。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情在“网”中结,是尖山村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尖山村通过党员干部担任网格员,积极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依靠党群服务中心,提供隐患排查、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等一站式服务,年均解决群众诉求100余件。尖山村还积极推行“党建带村务”,整合党员中心户、群众代表,参与尖山村生态环境、社会治安、乡风文明等村级社会治理工作,通过开展“党员联户+志愿服务”机制,组织党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扶贫帮困等活动,形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奋力描绘乡村振兴发展的新画卷,尖山村始终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做到坚持以“富民强村”为抓手,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进民生福祉,为推动尖山村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通讯员/王丛军 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