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面前放着一部名叫《商贤》的长篇小说,厚厚的上、下两册,长达66余万字,令人称奇的是,作者侯泉声是个民企老板,在文学圈子里几乎没有影响,看了他的简介,其坎坷的经历引起了我的兴趣。论写作技巧,他没有文学大咖的优势,论阅历侯泉声的优势就大了,16岁下乡,18岁当兵,20岁做教师,35岁下海经商,年近6旬皈依佛门,这样的阅历不是专业作家们轻易就能够拥有的。
![]()
都说好小说离不开丰厚的生活底蕴,作家无论怎么去体验生活,也不会比原来就在事业中煎熬、摔打、拼搏的业余作者强。被《商贤》作者坎坷的生活阅历吸引后,我放下手头正在读着的某知名作家最新出版的小说,打开《商贤》读了起来。原本我读小说就快,小说主人公韦达人历经九磨十难的故事又是那样的引人入胜,让我读得更快了,龙卷风、禽流感、家庭内讧、两次牢狱之灾、独生儿子被人买凶杀害、夫妻俩被高利贷讨债黑帮绑架,小龙虾反倾销听证会上怒怼美国商务部官员,件件惊人动魄,让人欲罢不能,读到后面,我干脆挑灯夜战,连续两个白昼黑夜,将这部奇特的小说读完。
![]()
合上全书,对着封面上“商贤”这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以及下面的赤裸着上身、拄着拐杖的艰难跋涉者,我脑海中翻滚着,激荡着。我在想,这是一本小说吗?小说有这样去写的吗?议论那么多,心理描写那么细,作者一股脑将自己的主张、情感、好恶和盘托出,很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文坛的报告文学,小说全力塑造的韦达人这一形象如果不是他一度陷进腐化堕落的泥潭简直就是个高大上的神人。某个曾经获得全球文学最高奖的知名作家曾经讲过小说不能歌颂,只能暴露,可是侯泉声写的《商贤》通篇几乎都在歌颂,可效果却很好,好多地方让人心灵深受震撼。面对《商贤》这样一部犹如一场正能量文化盛宴的长篇小说,这位文坛大咖该作何感想?是否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认知?
作者在《尾声》说,作品主人公韦达人有着骄傲自大贪恋女色的缺点,称为“商贤”勉为其难。我以为,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公德,也就是他为行业、社会、国家所作的贡献。一个做鸭子养殖、加工的企业没多少技术含量,尽管听说韦达人创办的秋尔鸭业称雄亚洲,江南省委一把手书记携国家科技部部长到秋尔调研,韦达人接受姜部长建议开发了高科技生物制品,但若以韦达人的企业规模、为国家所作贡献作为标准来衡量,他的企业确实不算大,可他在企业上市后,为了中国的反反倾销事业,将个人安危度置之度外,在华盛顿的听证会上将美国商务部官员驳得狼狈不堪只剩狡辩的举动,为黄皮肤的中国人赢得了尊严,让我们为之叫好的同时,不得不对韦达人这个普通的民营企业家刮目相看! ![]()
韦达人最让人折服的是在赴美之前在第二次董事会上那番关于“大义名分”的慷慨陈词(见小说第25章“报效祖国”第815页),主人公的演讲竟有两千字之多,有些句子完全可以作为经典流传下来。比如,“真正能称得上大义名分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因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惠及炎黄子孙,最为至高无上。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尊严和荣誉,跟美国人这场反倾销官司我是打定了,再多的困难,再大的阻力都拦不住我,哪怕搭上这条老命我也在所不惜!”
![]()
韦达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董事会大多数成员不同意拿出资金打这个毫无胜算的反倾销官司的窘境下,韦达人自己从秋尔借出六千万巨资,无偿投入到小龙虾反倾销官司中去。六千万,这可是十年前,十年前的六千万抵得上一个亿,而韦达人刚下海时,兜里只有两千元,二十年的奋斗,他历经无数磨难,才完成原始积累,为了国家的反倾销事业,他眼睛眨也不眨,嘴一张就捐出去了。岂止是钱?为了打这场反倾销官司,韦达人真的豁出去了,抱病去华盛顿参加完听证会回到盛州不久,就被胃癌击倒了。我的一个朋友是做企业的,看完《商贤》,对我说,如果为钱,我是不会这么干的。这个朋友说得对,只有一心为了祖国强大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胸怀、精神和意志。我认为作者关于韦达人算不算“商贤”过虑了,仅凭这一点,韦达人就能够称得上“商贤”,最起码也能成为当代民营企业家的典范。
![]()
说《商贤》是一场正能量的文化盛宴,一方面是韦达人这个儒商文化集大成者的形象的成功塑造,另一方面是小说中大段大段的充满激情的哲理性语言的运用,无论是作者的议论、抒情,还是人物心理、人物对话的描写,包括每章后摘录的《韦达人悟生笔记》,都传递着向上向善之美,读了以后,我们似乎饱食了一场正能量的文化大餐。长篇小说写法不怕人被人批评有违常规,从各个维度抒写正能量的不能说绝无仅有,也应该是风毛麟角了,如果侯泉声原本是文学圈里人士是否会信马由缰地按自己心意如此去写还很难说。侯泉声对于文坛来说,黑马算不上,称其为野蛮人倒是挺合适,这个“野蛮人”是否为由文明人组成的文坛所接纳,我们拭目以待,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说,《商贤》的问世,是一件“野蛮人闯进文学圈,小老板写出大作品”的趣事。(陈玉林)
![]()
陈玉林,男,江苏淮安人,博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诗歌 及文学评论若干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