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孙茂祥,他正在画室点评学生作品,“画石头要画得厚重一点,要有气势。” 说话间笔墨淋漓,经过他的修改,画面渐渐铺展开“大气”,引人入胜。他指着桌上的一块奇石,告诉学生要从大自然中寻找画画的感受,有法而法才能够创造出精彩之作。
孙茂祥擅作巨幅山水,有着深厚的笔墨功底。他于1986年入“师牛堂”师从李可染大师学习山水画创作,李可染先生曾评其作品“用笔沉着,用墨浑润,苍苍茫茫,总体气势很好”。1997年孙茂祥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并被中国文联授予“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称号。为了传承笔墨功夫和“李家山水”,近来他在家乡徐州办起了山水画高研班。
孙茂祥
借笔墨功夫 抒发生活感受
“画国画到一定境界之时,思想飞翔,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状态。传统的山水也都看遍了,画画的时候只有白纸对青天,胸中丘壑,笔底烟霞。”孙茂祥回忆说,这是李可染大师对他的教导。多年来,孙茂祥深入生活,一路看过千山万水,足迹踏遍全国十余省。北方的崇山峻岭、黄土高坡,南国的湖光秀色、小桥流水,都被他纳入画幅之中。
“近代有成就的山水大师的绘画语言都是将生活中的写生经过提炼后,再加上对生活的理解、传统文化的修养等,最终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孙茂祥说,学画40余年不仅要把宋元几大家的作品“吃透看遍”,还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提炼、升华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性佳作在尊重客观自然之美的前提下,用高度艺术夸张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传承艺术经典 笔墨当随时代
“好的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力求革新引领时代发展。时代感就是画家自身创造力的呈现。”孙茂祥介绍说,画画要把握好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的关系,在有一定绘画基础后,一定要在生活中体验,才能做出有突破进步。历代每一个有成就的大师无论是图式还是表现手法,在品味上都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特殊的绘画语言,让后人效仿才能成为经典。
“《秋意浓浓梁家河》系我随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省美术采风团重走傅抱石当年万里写生路的即兴写生之作。时于2016年9月18日,采访团一行十余人兴致勃勃来到陕北梁家河,梁家河正迎来一场喜雨,有的画家站在农家的屋檐下,有的画家靠在农田的大树下,还有的画家打着伞坐在石头上,不顾多日的辛劳,寻找最佳的角度,开始了自己的写生创作。”孙茂祥放眼雨中梁家河,秋意浓浓,一派丰收景色。“在构图上,采用了宋代的构图方式,画面满而整,有平面感,这样才能让整个画面的构图产生一种现代感。在画法上采取点线结合,层层加深。使画面密不透风,局部几处则着重刻画,使当年的知青点更加突出,赋予几间窑洞以时代意义,无论是前景的大树,还是当年的院落,皆从写生中来,为强化主题,整个画面染的赭色调子,更烘托出秋意浓浓的韵味和情调。”孙茂祥介绍道。
孙茂祥介绍,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元素,也是构成画面的核心要素。从绘画实践来看,笔墨境界之高低不仅决定着作品的境界,也左右着艺术审美的走向。笔墨是一种性情文化,承载的是一种心性。而大写意的“即兴”状态既要求对水与墨有极强烈控制力,能够使其咬合严谨的造型结构,同时又要求一种情感的“即兴”表达,让真情和激情在笔端流淌,在2017年10月21日中国书画报刊发《秋意浓浓梁家河》的创思过程,让他进一步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强大!
应邀为江苏省国宾馆大厅创作作品《紫气东来》
擅绘巨幅山水 注重大主题创作
挂在江苏省国宾馆大厅里5米高的巨幅山水《紫气东来》,徐州高铁东站贵宾室4米多高的《春满古都》等等,这些画都是孙茂祥站在4米高的脚手架上,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的。对于巨幅画创作的难点,孙茂祥说,他早年在徐州市话剧团从事过舞美设计与绘景工作,所以对大幅画面的把控很有经验,《紫气东来》创作的时候,为了把握构图的丰富和完整,采用了全景式构图法与散点透视法,把古都金陵四大景点合情合理的统一在一个画面中。
孙茂祥认为,一幅好的山水画必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诗性,即一幅画要从诗意表现中见境界;二是人文性,即书卷气息;三是有新时代的笔墨性,即中国画要尊重书写规律和程式规律,强调用笔,近取其质。
孙茂祥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徐州市文联副主席。谈及日后的创作说,他说,好的艺术家应创作出具有时代精典之作,让精典永传承是今年的创作主题。他还将走出去,希望能为人民创造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