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剑华
文艺头条
从电视台台长、文化厅厅长,一直到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联主席,他是一位在省级宣传文化岗位奋斗了三十多年的“老兵”;同时,他也是一位潜心于艺术创作、长期笔耕不辍、获得诸多荣誉的文艺创作者。敢说敢言,敢想敢做,不同身份的工作履历、独具特色的个性表达、多元创新的艺术创作,为章剑华在江苏文化界赢得了独树一帜的个人标签。
谈文化人生: 不同十年,相同感受
█ 文艺周刊:祝贺您获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第三届“紫金文化奖章”,您被称为这几届获奖者中的第一位文化官员,对此有什么样的感想?
▋章剑华:我们这代人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我踏上工作岗位整整40个年头,虽然身份是文化官员,但我始终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一个文化人。我的工作生涯中,除了10年秘书工作以外,做过10年电视台台长、10年文化厅厅长,以及10年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工作。无论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我都积极开拓工作、开创事业。这三十年,我参与创办了江苏有线电视台、东方文化周刊、江苏省书法院、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江苏省书画院、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江苏省雕塑艺术家协会等。当然,我只是参与,主要靠组织和大家的力量。
工作之余,我进行了不间断的文学艺术创作,比方说在省电视台,我参与了策划多个电视栏目以及大型晚会,创作歌词、撰写台本等。到了文化厅之后,参与策划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开、闭幕式,还创作了主题歌。省委省政府为此给我记了一等功。前几年,我创作了近百万字的《故宫三部曲》,并获得了中国徐迟报告文学奖和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同时,我也一直从事书法艺术的创作与研究。
去年获“紫金文化奖章”后,我满怀激动地写下了一篇获奖感言《分享的力量》,其中写道:“奖章虽然颁发给我个人,但荣誉应该属于我工作过的电视台、文化厅、宣传部、省文联等部门单位的全体同仁。”
█ 文艺周刊:您刚才提到了好几个“不同的10年”,在不同的文化工作岗位上,你有哪些相同的感受?
▋章剑华:在不同的岗位上,我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干一番事业。而事业是要人去开创的。没有人才,一事无成。所以,我这个人比较爱惜人才。不管在哪里,我都特别重视发现、培养和使用好人才。
比如说在江苏有线电视台的时候,我们策划了《非常周末》栏目,推出了陈怡、今波这一对初出茅庐的主持人,他俩很快一跃而成全国有名的主持人。我到省广电总台以后,主持策划了《南京零距离》栏目。栏目开办前,我希望能找到一位既有宽阔知识面,又有采访经历,且有较高评论水平的主持人。他们向我推荐说,有一位记者不错,但是肯定你不会满意,光头,形象有点特殊。我说,不管光头不光头,先让他试一下镜给我看。我一看,觉得他有风格、有潜力,就破格使用。孟非从一名普通记者成长为全国知名的主持人。
到省文化厅、省文联工作之后,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孙晓云从南京市调入江苏省美术馆,我们培养她担任美术馆副馆长、馆长,后来又推荐她当选为省书协主席、全国书协副主席。又如管峻,当年他是省国画院的一名普通书法家,后来我们一点点地培养他,先当省国画院院长助理,后当副院长,再当省书法院院长,现在已是中国书法院院长。还有周京新,他原来在南艺,当时省国画院缺院长,我通过各方面了解,认为他比较合适,就推荐他当了省国画院院长。国家画院曾要把周京新调去工作,我想方设法做他工作请他留在江苏,现在他既是省美协主席,又是全国美协副主席。还有龚良,把他从一名副处长培养成为南京博物院院长,现在在全国博物馆界也很有名气。
江苏要建设文化强省,没有这样一批重量级文化艺术名家不行。当然,也要发现和使用好青年才俊,这里我要讲一下青年编剧罗周,她博士毕业后,找工作也碰壁。后来有人推荐给我,我见面之后,当场拍板把她留在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如今她已是一位省内外知名编剧。
谈文联工作:
倡导艺术家要成为思想者
█ 文艺周刊:作为省文联主席,怎样团结带领全省艺术家创作更多精品?
▋章剑华:现在江苏对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做了新调整,把原来的“三强两高”调整充实为“三强三高”,增加“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作为省文联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建设上充分发挥作用。
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抓文艺创作。目前正在搭建一些工作平台,培育一些文艺品牌,比如“名家名作工程”“精英精品工程”“一脉相承工程”“百家金陵画展”等,引导全省艺术家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艺术创作上来。
文艺创作关键在人才。文联要把体制内外的艺术家团结起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尤其是重视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近年来,省文联相继成立了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和江苏省雕塑艺术家协会,这两个协会都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在全国而言都具独创性,得到了中国文联的肯定。
█ 文艺周刊:文艺工作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这方面省文联正在进行哪些活动?
▋章剑华: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让百姓共同享用文艺成果。所以,我们不仅抓文艺创作,同时也抓文化惠民。在这方面,我一直是重视的。早在电视台的时候,创办了全国第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在文化厅的时候,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南京博物院,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在全国推广。现在,省文联特别重视文艺惠民,每年都要组织几百场到基层的文艺演出,我们成立了文艺志愿者服务总队、组织了“茉莉花艺术团”,省里著名艺术家和中青年骨干艺术家,纷纷走到基层去为老百姓演出,一些高端书画艺术展览也走到了基层美术馆。
█ 文艺周刊:当前江苏文艺创作的风气如何?您认为还有哪些改进之处?
▋章剑华:坦率地说,我们在文艺创作上面也有一些瓶颈。第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江苏传统文化深厚,但同时带来条条框框多,不容易突破。江苏在文艺创作上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艺术创新能力。第二,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当中,传统题材的占比还是过高,现实题材太少了。第三,艺术家深入生活还不够。有时候组织采风,就是一两天走马观花,真正像老一辈作家艺术家能够一连几个月、甚至几年深扎下去的非常少。
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我们有些艺术家缺乏思考,缺少思想。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我们的艺术家虽然不是思想家,但必须是思想者。如果没有思想,那就是工匠。比如说绘画,你光有笔墨功夫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底蕴以及社会体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否则你的画、你的艺术必定是肤浅的。所以,我们倡导艺术家要做有思想的艺术家。
谈个人创作:
脱掉官腔、官气,真正走入生活
█ 文艺周刊:您也提到自己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文化人,那么,文艺创作对您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章剑华:我从小就喜欢两件事,一是写作,一是写字。几十年来,不管工作怎么忙,我一直都坚持在做这两件事。在未来几年,我还要完成两个“100万”,即100万字的文学创作和100万字的书法创作。
这里我不妨透露一下,我现在有一个最新的创作计划,要写作“大桥三部曲”。前阵子南京长江大桥恢复通车,南京形成了一个“大桥热”,我也去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档案展。我突然想到,解放前长江上一座大桥都没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启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到如今江上面架起了一百三十多座大桥,这不是新中国的一个伟大奇迹吗?由此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和冲动。我准备创作一部“中国长江大桥建设纪实”,写建国初期的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期的南京长江大桥、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化大桥。写作一定要采访收集大量资料,我前几天已经到武汉去采访了,开了多个座谈会,翻阅了大量资料,还爬到了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上去参观采访。
关于书法,我从小就是书法爱好者,这十几年来更下了一点功夫。我搞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更不是为了走市场。我认为,作为一个文化人、一名文化官员,写一手好字,会一点书法,还是必要的。
█ 文艺周刊:您的公众号“章剑华人文空间”大受欢迎,之前的微博也是粉丝众多。您为什么一直对新媒体情有独钟?
▋章剑华:我是复旦大学学新闻出身的,后来又在报社、电视台工作过,一直对新闻保持着一份感情。所以这几年,我相继搞了微博和微信个人公众号“章剑华人文空间”。我的公众号文章有时候保持一天一篇的节奏。我认为现在搞自媒体,既是为了文化艺术传播,也是一个文化人履行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责任。我提倡我们的文化人、官员都要学会新媒体使用。如今领导干部不熟悉新媒体、不会使用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工作的开展。
█ 文艺周刊:面对文场与官场里的多重身份、多项工作,您的时间怎么分配?
▋章剑华:很多人都问我,你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越忙的人越有时间,越闲的人越没有时间。为什么?忙的人总是把时间排得满满的,可以做许多事。闲的人总是无所事事,把时间浪费掉了。我很少出去参加应酬,一早起来写作,晚上看看电视看看书,周六周日搞书法,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只要把时间分配好、抓紧用,一个人的时间是足够的,一个人的能量是无限的。
另外,我也在长期工作生活中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习惯,就是节奏快,吃饭快,走路快,工作快,写作也快。什么事都是说干就干。最近的“大桥三部曲”,产生了创作冲动之后我就立即进行采访,很快就要动手写作了。人的能力,不光是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也就是执行力。执行力强才能做成事,才能有所成功。
█ 文艺周刊:很多人看了您的微信公众号之后觉得“接地气”。您经常评论时下最流行的电影和热点问题,还写了一篇关于“佛系青年”这种年轻人关注话题的文章。
▋章剑华:年轻人我也接触嘛,和他们聊天能接触到新鲜东西。有时候我会到大学校园去转转,有好的电影、演出,我也会去看。尽管我个人时间填得满满的,但是我也不脱离生活。比如我现在常常与3岁的外孙女玩得很开心,找回了童年的乐趣。
我曾说过,一个人要改正缺点,但不能改掉个性。保持个性就是保持本真。现在有些人,常常喜欢把自己抬得高高的,城府深深的,官场习气太重。我认为,我们当领导的,尤其是文化官员,一定要脱掉官腔、官气,保持个性,保持本真,接地气,讲真话,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与生活接近、与艺术家接近的文化官员,也才能够真正被艺术家和群众所接受,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 文艺周刊:您平时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每天忙什么?
▋章剑华:学习、工作、创作,是我基本的状态。当然还要生活。我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创作中读书,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我现在不任省文联党组书记了,只当文联主席。我的工作主要是为艺术创作服务,为艺术家服务。一年当中,我要参加上百场文艺活动。我认为,文艺界不存在领导,领导就是服务。为艺术家站台,为艺术家说话,我很乐意。为什么艺术家们都邀请我去讲话?因为我的讲话都比较实在,不是去讲一套大话套话。我不让别人写讲话稿,始终坚持自己写、自己讲,希望每一篇都不一样,有点个性。
很多官员一旦退休了,可能意味着工作生涯结束了。而我觉得,我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有整块的时间用于文艺创作了,希望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 文艺周刊:您对当前江苏文化建设有何建言?
▋章剑华:直话直说,江苏文艺要有危机感!文化高地缺乏文艺高峰,缺名人名作,尤其缺少中青年艺术大家。不是没有,而是缺乏。我们现在的青年艺术家,绝不能浮躁,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作出精品力作、经典之作,靠这个来立身。
还应该看到,我省是电视电影大省,电视电影观众居全国前列,但我省自主拍摄的电视剧和电影很少;我省是新媒体大省,但新媒体的知名品牌很少;我省是经济文化大省,但还不是文化产业大省。我们必须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创新创造,真正实现“三强三高”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我愿为此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心血。
工作重结果,生活重过程。我正开启自己人生路上新的10年。工作和创作上,我要继续努力,多出业绩,多出作品。生活上,我要过好每一天,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充满快乐。本报记者 顾星欣
文艺档案
章剑华,男,江苏宜兴人,1957年10月出生,笔名立早,文学博士,国家一级艺术监督,现任江苏省文联主席。先后出版《文化时空》《想法》《墨语》《微思录》《故宫三部曲》等个人专著10部,其中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获得中国徐迟报告文学奖和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在省级宣传文化岗位奋斗30余年,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绩。
章剑华
文艺头条
从电视台台长、文化厅厅长,一直到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联主席,他是一位在省级宣传文化岗位奋斗了三十多年的“老兵”;同时,他也是一位潜心于艺术创作、长期笔耕不辍、获得诸多荣誉的文艺创作者。敢说敢言,敢想敢做,不同身份的工作履历、独具特色的个性表达、多元创新的艺术创作,为章剑华在江苏文化界赢得了独树一帜的个人标签。
谈文化人生: 不同十年,相同感受
█ 文艺周刊:祝贺您获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第三届“紫金文化奖章”,您被称为这几届获奖者中的第一位文化官员,对此有什么样的感想?
▋章剑华:我们这代人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而成长起来的。我踏上工作岗位整整40个年头,虽然身份是文化官员,但我始终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一个文化人。我的工作生涯中,除了10年秘书工作以外,做过10年电视台台长、10年文化厅厅长,以及10年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工作。无论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我都积极开拓工作、开创事业。这三十年,我参与创办了江苏有线电视台、东方文化周刊、江苏省书法院、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江苏省书画院、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江苏省雕塑艺术家协会等。当然,我只是参与,主要靠组织和大家的力量。
工作之余,我进行了不间断的文学艺术创作,比方说在省电视台,我参与了策划多个电视栏目以及大型晚会,创作歌词、撰写台本等。到了文化厅之后,参与策划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开、闭幕式,还创作了主题歌。省委省政府为此给我记了一等功。前几年,我创作了近百万字的《故宫三部曲》,并获得了中国徐迟报告文学奖和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同时,我也一直从事书法艺术的创作与研究。
去年获“紫金文化奖章”后,我满怀激动地写下了一篇获奖感言《分享的力量》,其中写道:“奖章虽然颁发给我个人,但荣誉应该属于我工作过的电视台、文化厅、宣传部、省文联等部门单位的全体同仁。”
█ 文艺周刊:您刚才提到了好几个“不同的10年”,在不同的文化工作岗位上,你有哪些相同的感受?
▋章剑华:在不同的岗位上,我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干一番事业。而事业是要人去开创的。没有人才,一事无成。所以,我这个人比较爱惜人才。不管在哪里,我都特别重视发现、培养和使用好人才。
比如说在江苏有线电视台的时候,我们策划了《非常周末》栏目,推出了陈怡、今波这一对初出茅庐的主持人,他俩很快一跃而成全国有名的主持人。我到省广电总台以后,主持策划了《南京零距离》栏目。栏目开办前,我希望能找到一位既有宽阔知识面,又有采访经历,且有较高评论水平的主持人。他们向我推荐说,有一位记者不错,但是肯定你不会满意,光头,形象有点特殊。我说,不管光头不光头,先让他试一下镜给我看。我一看,觉得他有风格、有潜力,就破格使用。孟非从一名普通记者成长为全国知名的主持人。
到省文化厅、省文联工作之后,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孙晓云从南京市调入江苏省美术馆,我们培养她担任美术馆副馆长、馆长,后来又推荐她当选为省书协主席、全国书协副主席。又如管峻,当年他是省国画院的一名普通书法家,后来我们一点点地培养他,先当省国画院院长助理,后当副院长,再当省书法院院长,现在已是中国书法院院长。还有周京新,他原来在南艺,当时省国画院缺院长,我通过各方面了解,认为他比较合适,就推荐他当了省国画院院长。国家画院曾要把周京新调去工作,我想方设法做他工作请他留在江苏,现在他既是省美协主席,又是全国美协副主席。还有龚良,把他从一名副处长培养成为南京博物院院长,现在在全国博物馆界也很有名气。
江苏要建设文化强省,没有这样一批重量级文化艺术名家不行。当然,也要发现和使用好青年才俊,这里我要讲一下青年编剧罗周,她博士毕业后,找工作也碰壁。后来有人推荐给我,我见面之后,当场拍板把她留在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如今她已是一位省内外知名编剧。
谈文联工作:
倡导艺术家要成为思想者
█ 文艺周刊:作为省文联主席,怎样团结带领全省艺术家创作更多精品?
▋章剑华:现在江苏对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做了新调整,把原来的“三强两高”调整充实为“三强三高”,增加“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作为省文联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建设上充分发挥作用。
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抓文艺创作。目前正在搭建一些工作平台,培育一些文艺品牌,比如“名家名作工程”“精英精品工程”“一脉相承工程”“百家金陵画展”等,引导全省艺术家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艺术创作上来。
文艺创作关键在人才。文联要把体制内外的艺术家团结起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尤其是重视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近年来,省文联相继成立了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和江苏省雕塑艺术家协会,这两个协会都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在全国而言都具独创性,得到了中国文联的肯定。
█ 文艺周刊:文艺工作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这方面省文联正在进行哪些活动?
▋章剑华: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让百姓共同享用文艺成果。所以,我们不仅抓文艺创作,同时也抓文化惠民。在这方面,我一直是重视的。早在电视台的时候,创办了全国第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在文化厅的时候,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南京博物院,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在全国推广。现在,省文联特别重视文艺惠民,每年都要组织几百场到基层的文艺演出,我们成立了文艺志愿者服务总队、组织了“茉莉花艺术团”,省里著名艺术家和中青年骨干艺术家,纷纷走到基层去为老百姓演出,一些高端书画艺术展览也走到了基层美术馆。
█ 文艺周刊:当前江苏文艺创作的风气如何?您认为还有哪些改进之处?
▋章剑华:坦率地说,我们在文艺创作上面也有一些瓶颈。第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江苏传统文化深厚,但同时带来条条框框多,不容易突破。江苏在文艺创作上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艺术创新能力。第二,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当中,传统题材的占比还是过高,现实题材太少了。第三,艺术家深入生活还不够。有时候组织采风,就是一两天走马观花,真正像老一辈作家艺术家能够一连几个月、甚至几年深扎下去的非常少。
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我们有些艺术家缺乏思考,缺少思想。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说,我们的艺术家虽然不是思想家,但必须是思想者。如果没有思想,那就是工匠。比如说绘画,你光有笔墨功夫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文化底蕴以及社会体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否则你的画、你的艺术必定是肤浅的。所以,我们倡导艺术家要做有思想的艺术家。
谈个人创作:
脱掉官腔、官气,真正走入生活
█ 文艺周刊:您也提到自己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文化人,那么,文艺创作对您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章剑华:我从小就喜欢两件事,一是写作,一是写字。几十年来,不管工作怎么忙,我一直都坚持在做这两件事。在未来几年,我还要完成两个“100万”,即100万字的文学创作和100万字的书法创作。
这里我不妨透露一下,我现在有一个最新的创作计划,要写作“大桥三部曲”。前阵子南京长江大桥恢复通车,南京形成了一个“大桥热”,我也去参观了南京长江大桥档案展。我突然想到,解放前长江上一座大桥都没有,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启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到如今江上面架起了一百三十多座大桥,这不是新中国的一个伟大奇迹吗?由此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和冲动。我准备创作一部“中国长江大桥建设纪实”,写建国初期的武汉长江大桥、建设时期的南京长江大桥、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化大桥。写作一定要采访收集大量资料,我前几天已经到武汉去采访了,开了多个座谈会,翻阅了大量资料,还爬到了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上去参观采访。
关于书法,我从小就是书法爱好者,这十几年来更下了一点功夫。我搞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更不是为了走市场。我认为,作为一个文化人、一名文化官员,写一手好字,会一点书法,还是必要的。
█ 文艺周刊:您的公众号“章剑华人文空间”大受欢迎,之前的微博也是粉丝众多。您为什么一直对新媒体情有独钟?
▋章剑华:我是复旦大学学新闻出身的,后来又在报社、电视台工作过,一直对新闻保持着一份感情。所以这几年,我相继搞了微博和微信个人公众号“章剑华人文空间”。我的公众号文章有时候保持一天一篇的节奏。我认为现在搞自媒体,既是为了文化艺术传播,也是一个文化人履行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的责任。我提倡我们的文化人、官员都要学会新媒体使用。如今领导干部不熟悉新媒体、不会使用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工作的开展。
█ 文艺周刊:面对文场与官场里的多重身份、多项工作,您的时间怎么分配?
▋章剑华:很多人都问我,你为什么有那么多时间?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越忙的人越有时间,越闲的人越没有时间。为什么?忙的人总是把时间排得满满的,可以做许多事。闲的人总是无所事事,把时间浪费掉了。我很少出去参加应酬,一早起来写作,晚上看看电视看看书,周六周日搞书法,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只要把时间分配好、抓紧用,一个人的时间是足够的,一个人的能量是无限的。
另外,我也在长期工作生活中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习惯,就是节奏快,吃饭快,走路快,工作快,写作也快。什么事都是说干就干。最近的“大桥三部曲”,产生了创作冲动之后我就立即进行采访,很快就要动手写作了。人的能力,不光是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也就是执行力。执行力强才能做成事,才能有所成功。
█ 文艺周刊:很多人看了您的微信公众号之后觉得“接地气”。您经常评论时下最流行的电影和热点问题,还写了一篇关于“佛系青年”这种年轻人关注话题的文章。
▋章剑华:年轻人我也接触嘛,和他们聊天能接触到新鲜东西。有时候我会到大学校园去转转,有好的电影、演出,我也会去看。尽管我个人时间填得满满的,但是我也不脱离生活。比如我现在常常与3岁的外孙女玩得很开心,找回了童年的乐趣。
我曾说过,一个人要改正缺点,但不能改掉个性。保持个性就是保持本真。现在有些人,常常喜欢把自己抬得高高的,城府深深的,官场习气太重。我认为,我们当领导的,尤其是文化官员,一定要脱掉官腔、官气,保持个性,保持本真,接地气,讲真话,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与生活接近、与艺术家接近的文化官员,也才能够真正被艺术家和群众所接受,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 文艺周刊:您平时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每天忙什么?
▋章剑华:学习、工作、创作,是我基本的状态。当然还要生活。我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创作中读书,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我现在不任省文联党组书记了,只当文联主席。我的工作主要是为艺术创作服务,为艺术家服务。一年当中,我要参加上百场文艺活动。我认为,文艺界不存在领导,领导就是服务。为艺术家站台,为艺术家说话,我很乐意。为什么艺术家们都邀请我去讲话?因为我的讲话都比较实在,不是去讲一套大话套话。我不让别人写讲话稿,始终坚持自己写、自己讲,希望每一篇都不一样,有点个性。
很多官员一旦退休了,可能意味着工作生涯结束了。而我觉得,我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有整块的时间用于文艺创作了,希望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 文艺周刊:您对当前江苏文化建设有何建言?
▋章剑华:直话直说,江苏文艺要有危机感!文化高地缺乏文艺高峰,缺名人名作,尤其缺少中青年艺术大家。不是没有,而是缺乏。我们现在的青年艺术家,绝不能浮躁,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作出精品力作、经典之作,靠这个来立身。
还应该看到,我省是电视电影大省,电视电影观众居全国前列,但我省自主拍摄的电视剧和电影很少;我省是新媒体大省,但新媒体的知名品牌很少;我省是经济文化大省,但还不是文化产业大省。我们必须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创新创造,真正实现“三强三高”的文化强省建设目标。我愿为此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心血。
工作重结果,生活重过程。我正开启自己人生路上新的10年。工作和创作上,我要继续努力,多出业绩,多出作品。生活上,我要过好每一天,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充满快乐。本报记者 顾星欣
文艺档案
章剑华,男,江苏宜兴人,1957年10月出生,笔名立早,文学博士,国家一级艺术监督,现任江苏省文联主席。先后出版《文化时空》《想法》《墨语》《微思录》《故宫三部曲》等个人专著10部,其中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获得中国徐迟报告文学奖和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在省级宣传文化岗位奋斗30余年,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