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驾驶人员的个人修养与行车安全之间的关系
安全行车是每个驾驶员时刻都注意的一个大问题,关系到个人、家庭、国家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然而,汽车是高速行驶的工具,经常处于长时间的运行中,能否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的个人修养、驾驶习惯的好坏关系极大。具有良好的驾车习惯是对驾驶员的基本要求,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要求自己的生理系统的每个"结构成分"都处于最佳状态。否则,如疲劳、疾病、反应迟钝、性情急躁、缺乏自控能力、健忘、惰性、无主见、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等,都是心理素质不健全的表现。因此,作为一名称职的驾驶员,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方面的知识,以保证安全行车。
(一)性格是个性中较稳定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驾驶员的性格与安全行车关系密切。我在参加关于对汽车驾驶员的培训时得知,安全行车的优秀驾驶员的性格,大多数具有热爱驾驶工作,关心他人,责任感强,法纪观念强,虚心好学,情绪稳定等特点。相反,性格不随和、群众关系不好、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心胸狭窄、过度紧张的驾驶员,极容易发生事故。因此,驾驶员要心态平和,向驾驶技术好安全行车的优秀驾驶员学习,始终经常保持愉快心理,以保证安全行车。 (二)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它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论和情绪,使人的一切体验和行动,都感染上某种色彩。心境对人的行为有很大影响。愉快的、安静的心境,使人心情振奋;忧愁的、愤怒的心境,使人萎靡不振,陷于颓唐。驾驶员心境不佳时,思想不集中,反应迟钝,容易出事故。影响心境的根本原因是个人的意愿或欲望是否得到满足。因此,驾驶员要保持个人心境的愉快状态,应该使自己意愿或欲望合理些、现实些,不要有非份之想。同时,驾驶员应学会正确评价和控制自己的心境,做到不因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而懊恼不已,也不因得到某一点满足而忘乎所以。而应使自己保持经常的、稳定的、舒畅的心境。 (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现象的态度的体验。人们对客观事物与现象常常抱有不同的态度,因而产生愉快、赞叹、忧愁、激愤、恐惧等不同的形态体验。产生欢喜、愉快、满意等情感时,会使人感到舒适的惬意,这对驾驶员观察和判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情感体验好,人的感受性提高,这时,驾驶员会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同时,其反应能力也提高,动作会变得敏捷。这是一种增力情感。当产生忧愁、悲哀、愤怒、恐惧等情感时,会使人感到痛苦,影响感受,使驾驶员懒于观察与思考。同时,其反应变慢,驾驶行动迟缓,这是一种减力情感。在这种情感下开车,容易发生事故。当然,一种情感会发生增力作用还是减力作用,还与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有关。特别在行车中,时时遇到不愉快的问题,这时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骂人",或者说过头话,而有时遇到高兴的事,也不要忘乎所以。由此可见,驾驶员加强个人文化修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对安全行车是非常重要的。 二、汽车驾驶习惯与安全行车的关系 人的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都遵循一定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些规律自然而然地为人类和社会所逐步接受,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的行为。驾驶习惯就是机动车驾驶人员在长时间的驾驶活动中逐渐养成且一时不容易改变的驾驶行为或驾驶倾向。驾驶行为的累积就形成了驾驶习惯。 (一)汽车驾驶习惯与行车安全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 的驾驶习惯对行车安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各个城市的的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也不断发生,这其中既有野蛮驾驶的原因,也有一些驾驶员的不良习惯造成 这些都是发生的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不良习惯及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行驶时气囊上面摆放物品。气囊可以在发生正面碰撞后弹出,提供缓冲和保护,以确保人身安全。气囊在瞬间冲破塑料面板,如果面板上放有物品,物品就会随着向前弹出,速度之快也许可以赶上子弹。气囊还未实行保护,“子弹”却先伤了人,可谓功不抵过。正常行驶后,气囊就时刻处于待命状态,建议司机不要在气囊位置上放置任何物品。一般方向盘和副驾前面板上,会有 SRS 的标识,这就是表示该处安置有“气囊”。 2.自动挡车司机不扶方向盘。自动挡车解放了左脚,但不等于也解放了双手。常有司机,左手打电话,右手挂挡、扶方向。其实这是一种分散注意力、降低司机反应速度的错误习惯。在较高速度行驶(60 千米以上 / 小时)时,如果车轮受到坡坑的颠簸而偏离方向,很容易造成事故。如果双手拿着其他物品,不能迅速回到方向盘处,车辆方向不稳,事故发生的概率会更高。 3.过水坑不减速。在赛场可以用快慢来决胜负,但在现实生 活中,快慢还被赋予了很多道德意义。过水坑时减速慢行,避免 溅伤行人,不但是一种良好的驾驶习惯,而且在很多时候可以保证自身安全。下雨天,由于道路看不清,水坑深浅难判,提前减速 查看也可以防止汽车熄火。 4.驾驶座椅太过靠后。一些司机因长时间开车总希望把腿伸直。司机把座椅位置调得太过靠后,腿部空间固然增大很多,但是伸直了腿很难在紧急制动时发力,而且由于安全带的束缚, 身体不能大幅前倾,导致制动不及时造成事故。 5.驾驶时穿高跟鞋。由于高跟鞋把后脚的支点抬高,无形中 增大了踩制动踏板的力度和角度,司机有时需要踮着脚尖去狠 踩踏板,才能达到正常踩踏和制动效果。另外,长时间穿高跟鞋 驾驶对脚部肌肉也会造成抽筋和拉伤。 6.不开赌气车。有的司机在行驶中看到前方车辆没有按规行驶,在超过车辆后用危险动作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和示威,或者在被别人车辆调戏过后也用同样的动作去示威对方车辆,往往这样就造成很恶性的交通事故。 7.不开大灯和老开大灯。有经验的驾驶员为了规避因前车失误而造成事故,有时会在超车时用大灯“提醒”一下前车,以免超车时前车临时并线。此外,晚间行车,后面的车如果不开行车灯,前车很容易认为后面无车接近,在并线时造成对后车的刮蹭。晚上在一般道路上行驶,有驾驶员长时间开具远光灯,这样造成对面车辆和非机动车无法看清他所行驶的路况,最容易造成事故。 (二)良好驾驶习惯的特征 1.忠诚于驾驶安全责任的特征。即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 已任,面对人、车、路、环境各种矛盾与冲突,能够泰然处之,做到 不争不抢,预控在先,主动避让,甚至忍辱负重,顾全行车安全。 2.保持人体良好机能水平的特征。实践证明,人在比较正常的情况下是不易出错的,但如果人的机能水平低下,诸如疲劳瞌睡、情绪失控,人体正常的机能变形变态,则有可能付出血的代价。对此,机动车驾驶员行车前必须重视和保持自身良好的机能水平,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善于进入驾驶角色,保持平稳的驾驶心态,经常性地自我提醒,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无名火,任凭风浪起,稳坐驾驶台。 3.善于识别各类驾驶信息的特征。 (1)善于及时发现需要的驾驶信息,正确处理注意集中与转移的协调性,即注意力既要围绕道路前方的道路情况,又要顾及其它方位一些重要的驾驶信息。所谓需要的驾驶信息,包括驾驶节奏的调控、操作程序的变更、避碰预控措施的选择等所需要的驾驶信息。例如驶经视盲区、转暗弯、会车、交叉对遇、混合交通等复杂路段,必须有针对性的预控措施,以防意外发生时而措手不及。 (2)善于识别一般与特殊的驾驶信息,同一种驾驶信息的出现,可能源于不同的性质,因而对其处置也不同。例如“跑偏”的成因,就有前轮侧滑、后轮侧滑、制动时四轮的制动力或阻力不平衡、重心偏向一侧、转向系统有故障等,切忌凭直觉盲目打方向,必须具备相应的特殊 思维智慧和特殊处置技巧。只有充分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运用一般的规律。 (3)善于把握驾驶信息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机动车驾驶员面对人、车、路和环境等各种比较复杂、多变的交通信息,就需要在大脑储存、建立相应的处理这些信息的意象、意念和它的联系网络,任何一种意象、意念的再现,都要依靠相应联系网络信息渠道的接通,以防丧失处置时机;其次,对交通信息的认知,要达到整体性的境界。也是驾驶员能否摆脱单凭直观思维的局限与束缚的标志。比如,行人违章横穿道路,无非存在三种情况:突然横穿、突然站住、突然后退。这就是对避碰行人横穿马路的一个整体性交通信息。 4.具备反应动作恰到好处的能力。所谓“恰到好处”,是指人体 视觉、听觉等“感受器”与四肢运动器官的肌肉、腺体等已建立了 良好的协调机制:反应动作迅速,大脑皮层一旦确认某种交通信息,系列的反应动作便已到位,能够迅速执行大脑皮层处理某种交通信息的指令;反应动作准确,诸如转向提前量或回程量时机适宜,档位操作的柔和感和连贯性比较顺畅;操纵动作不过量,充分体现了操作的果断性与自如性;人体反应动作的反馈机制比较完善。对某种驾驶信息或意外事件的处置,此一时处理准确,但彼一时则有可能出现意外。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应变操作能力,留有应变处置的余地,确保关键时刻一步到位,做到万无一失。 5.保持驾驶思维双重性的特征。机动车驾驶员应在目标识别、判断、应变等环节都应具备双重性思维,防止单重性决策,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凡事多想万一的能力。行车过程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使人出乎意料、措手不及、六神无主、忙中出错,要求机动车驾驶员在选择较佳 操作方案的同时,还要有防患意外事件发生的应变对策,即使多次没有遇到“万一”,也应有两手准备,防患于未然。 (2)防范在先的能力。一些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并非没有遇到那些意外事件,这并不是他们的运气好,而在于他们能预控在先,防患能力强,有效地处置或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3)不断总结自己和别人经验的能力。当前车祸猛于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与人的思维方式有关:单重性思维者唯我独尊;双重性思 维者知己知彼。只有不断地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才能从中吸 取有益的教训,有位名人说过“世上有三种人:不走弯路,不交学费的是第一种人;吃一堑,长一智的是第二种人;吃一堑也不能长一智的是第三种人”。 总之,不良的驾驶习惯,是安全行车的大敌。只有经过不断的锤炼,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才能减少和杜绝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行驶安全。(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袁爱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