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新江苏周刊网新闻热线:025–52777966

他是共和国同龄人,也曾是“红双喜”唯一代工厂的厂长

发布时间: 人气:  编辑:新闻编辑

人物档案

    曹仁方,1949年7月5日出生于武进县东青乡,小学毕业后回家务农。1967年,进入东青供销社,成了一名养蜂人。1978年,进入常州第一木器厂,当木匠。1982年,到广西南宁打工。1985年,回到东青创办木器厂,后帮助村委办集体企业:武进乒乓球拍厂,担任厂长。1995年,因病提前退休。

    虽然这几年,曹仁方已经搬到城里居住,但他还是会隔三差五回到东青看看。这里不仅仅是他的老家,更有他一手创办的企业。 “这爿厂最早叫武进乒乓球拍厂,当年是上海红双喜公司在全国唯一的代工企业。”记者近日跟着曹仁方走进厂里,一股浓重的胶水味道扑鼻而来。看到他人不自觉地捂着鼻子,老人家笑了,“我早就适应了这股味道,闻到了反而还有一种亲切感。我这辈子最辉煌的10年,就在这里。”

    曹仁方是农民出身,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外出打工,紧接着回乡创业,积攒下不菲的家底。“现在很多年轻人,嘴里喊着创业却抱怨没有机遇,要我说,机遇从来不是等来的。”曹仁方如是说。

虽已退休多年,曹仁方有空还是喜欢到车间看一看。

    从小苦出身,小学就开始帮生产队放牛

    曹仁方出生在东青乡青松大队,有一个姐姐和4个妹妹。当时,全家就靠父母种田维持生计。

    小学时,曹仁方就开始帮父母分担养家的压力。“当时生产队有4头牛,我放其中一头。”每天早晨,他5点多钟就起床,放两个小时再去上学。晚上5点放学后,再放两个小时,回家吃晚饭已经是晚上7点多钟。放牛一年,可以赚80个人工,一个人工7毛钱。“一年赚56元钱,虽然不多至少够我一个人的口粮了。”

    曹仁方放牛一直到15岁,之后开始帮生产队拦河泥、撒猪灰,干一些更重的活儿,工分也赚得更多。

拿起小小的球拍,曹仁方脸上满是笑意。(右为小儿子曹俊杰)

    进入供销社成为养蜂人,“养蜂就是在看长篇小说”

    曹仁方说,他这一辈子几乎没啥爱好,如果硬要找一个,那就是养蜂!“其实,最初干这一行,就是为了养家糊口。”

    17岁,曹仁方进入东青乡供销社,成为一名养蜂人。此后的9年里,他每年都要长期出差赶花期,一年四季追逐鲜花。“5月、7月开始采早蜜,比如油菜蜜,可以卖到8毛钱一斤,檀树蜜就要贵一点,一斤要一元钱;到了11月,采棉花蜜、荞麦蜜,价格也不便宜。”说起养蜂,老人家来了精神,“除了本省的苏北,还去了浙江、山东、江西、吉林,赚得比种田多。”

    9年里,曹仁方吃了不少苦。一般来说,蜜蜂晚上都是不活动的,所以养蜂人都是晚上赶路,天亮了,蜜蜂就会自己跑出去活动,为了防止蜜蜂的损失就不能走了。所以,为了将蜂群安全带到目的地,他天亮了就要找到树林将蜂箱摆好,晚上蜜蜂回来后继续赶路。“不过,就算你再有经验,在赶花期的途中,蜂群多少都会有损失或者跑掉一些。只能到了新的花源地,等蜜蜂快速繁殖。那几年,我一年要卖掉接近20箱蜜,2000多斤。”

    虽然辛苦,曹仁方却是乐在其中,在他看来,养蜂就像是在看长篇小说,“一个蜂箱就是一个王国:一只蜂王、几百只雄蜂、数万乃至十万多只工蜂。三者分工明确: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雄蜂负责与新出房的蜂王交尾,工蜂一辈子就是劳碌命,负责绝大多数劳作。一个蜂王看上去两个半工蜂大,其实他们的差异仅仅是幼虫期所吃的食物不同而已,工蜂如果一直食用蜂王浆也可以发育成蜂王。”

    病退后,曹仁方也在家中养了两箱蜂。“这叫养土蜂,是最轻松的蜜蜂养殖,基本不需打理,就是让土蜂自己去采蜜。2007年,我搬到城里时,两箱蜂变成了9箱。因为家里没人愿意养,就卖给了浙江的养蜂人。”

曹仁方(图右)在车间看工人粘贴球拍

    养蜂时自学木匠手艺,改革开放后南下打工

    在养蜂期间,曹仁方需要自己制作蜂箱,他开始自学木匠。在家的空隙,他又跟着当木匠的娘舅虚心学习,慢慢地手艺越来越精湛。“和养蜂一样,我也迷上了做木工,八仙台、方盘、升箩都会,手艺不输给娘舅了。”曹仁方得意地说。

    1978年,曹仁方进入常州第一木器厂,成为一名合同工,同时还兼着做生产队的会计。改革开放初期,家里分到5亩田,他也听说,有人开始到南方打工。慢慢地,他也心动了,开始从报纸、广播里关注这类消息。

    1982年春节,曹仁方开始行动,年初八就离家去广西南宁打工。“我有木匠的手艺,到哪里都饿不着。”到了南宁后,曹仁方很快组织起了一支19人的木匠队伍,都是老乡,“那时候,我就能赚到600多元一个月。我算是常州第一批出去打工的,赚到了第一桶金。”

    “红双喜”唯一代工企业,他是厂长

曹仁方(左一)在武进乒乓球拍厂门口留影

    在南宁打工整整3年,曹仁方只在1985年年初回过一次家。那次回来,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为了探亲,而是“探风”。原来,在广西打工期间,他就听说,常州也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力度也很大,很多人开始办企业。

    “回来一看果然如此,既然家乡也开始了大发展,那我还要留在广西干嘛呢?还是那句话,我有木匠的手艺,到哪都能发光。”1985年5月,曹仁方带着队伍回到了东青,在张家湾开了一爿家庭作坊式的木器厂。当时,业务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大学、家具店都来定各种各样的家具。仅仅几个月,他就赚了9000多元,成为当地第一批“万元户”。

    1986年,曹仁方主动放弃自己的小厂,到青松村委帮集体办厂,牵头组建武进乒乓球拍厂。当时,该厂是上海红双喜公司在全国唯一的代工企业。和家具厂一样,乒乓球拍厂的生意同样十分红火,曹仁方带领工人们日夜赶工。“一只乒乓球拍,从原料到成品,需要几十道工序,丝毫不能马虎。”曹仁方说。

    1991年,工厂达到顶峰,100多名工人,日生产球拍6000只,年产值1100多万。“不仅是东青名列前茅的集体企业,也被评为武进的明星企业,因为产值连续三年翻番,还得到县委嘉奖。”1995年企业改制,曹仁方出资买下了企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患上严重的心脏病,不得不提前退休。

    如今,武进乒乓球拍厂经过数次改名,变成了现在的常州申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小儿子曹俊杰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大儿子曹俊峰担任主办会计。兄弟俩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把老父亲接到厂里坐坐、看看。“这里是他这辈子的心血,也是一个念想。看到小辈把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么,老爷子心里也高兴得。”曹俊杰说。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xinjiangsu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苏ICP备18003705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80113

    苏公网安备: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7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