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新江苏周刊网新闻热线:025–52777966

对话|走进常州市残疾人文艺汇演的台前幕后

发布时间: 人气:  编辑:新闻编辑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就在昨天,“芬芳卅载 共享阳光”常州市残疾人文艺汇演举行,全体演职人员用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深深地震撼了台下的观众。

    从今年6月开始,历时4个月,常州各辖市区残联和部分社会组织积极创作、组织排演。9月,四年一届的常州市残疾人文艺汇演举行,21个节目表现了残疾人的精神风貌,也用特殊艺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其中的11个节目在“芬芳卅载 共享阳光”的舞台上亮相。残疾人乐观向上、顽强拼搏,在残缺中寻求完美,诠释自己不凡人生的形象,也向社会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让我们对话演职人员,走进这台晚会的台前幕后。

歌曲《我爱你中国》

    导演吴忠良

    被残疾人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打动——

    今年的残疾人文艺汇演,是吴忠良执导的第四次残疾人文艺大型演出,从2017年首次执导常州市残疾人“5·20生命之歌”文艺汇演以来,吴忠良深深地被残疾人群体所打动,“每一次排练,从残疾人群体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

    今年64岁的吴忠良最早在国棉四厂工作,那时候厂里的工会要搞什么活动,都少不了他活跃的身影。国企改制前,他从厂里出来,成了一名自由文艺工作者,经常帮着一些单位策划、排演群众文艺活动。2017年,他接触到了残疾人群体。“当时已经3月底了,朋友请我来帮忙选演出节目,没想到结下了不解之缘。”吴忠良说,当年,15个节目,有80%为原创;近300名演职人员中,残疾人也占了70%以上。今年的阵容旗鼓相当。

每一次排练,导演吴忠良都被残疾人的积极乐观所打动。

    给残疾人排练节目,最大的挑战是“统一”。吴忠良说,比如器乐演出,残疾人五大专门协会的人都有,特别是像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有时候会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语言,他只能一遍遍跟他们强调应该怎么去完成,不可以乱动等等之类。尽管如此,一到上场,依旧会有很多不确定性。

    聋人舞蹈《黄土黄》,也是其中的一个高难度节目。据吴忠良介绍,自2017年“5·20生命之歌”汇演后,他们就成立了聋人舞蹈队,定期进行训练,但每次排练节目,难度依旧不小。“这次聋人和志愿者加起来有30多人,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这首陕北歌谣还需要打大鼓和腰鼓,最难的就是找不到节奏。”怎么办?每次排练,吴忠良会让手语老师在前面“带节奏”,但是不少聋人要上班,每次排练也凑不全人,“就只能到的人一起先排,然后一遍一遍反复,我也跟着他们一起。”

    还有一些残障儿童,有时候有的孩子不听话,吴忠良就会“吓唬”他们“再做得不好,咱们就不能上台啦”。不能用语言表达,但是孩子们用肢体动作告诉吴忠良,他们非常想参加演出,“舞手、闹腾,会这样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每一个节目的排练都不容易,演员的表现则深深打动着吴忠良。“现在很多残疾人都乐观向上,他们主动要参与演出,不管做得好不好,他们在排练的过程中都愿意主动去克服种种困难,这种精神,是我们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付出努力的动力。”

    轮椅舞者刘泉琴

    从摔跟头到熟练完成技巧动作

轮椅舞蹈玩起了“炫技”(正中为刘泉琴)

    节奏强劲的音乐,配合炫酷的灯光,11名轮椅舞者出场了。他们身穿蓝色亮片的服装,激情四射,嗨翻了全场。

    占据绝对C位的,是一位已经57岁的大姐刘泉琴,从2015年轮椅舞蹈队刚刚成立,她就是主力队员之一。“最开始,我们玩的是轮椅太极,有‘舞蹈’的概念后,先选择曲调比较慢的音乐排练,一步一步,到现在这样熟练的程度。”当对基本的轮椅舞蹈动作熟稔后,他们开始了“炫技”。“就是会做一些技巧动作,侧轮、撤轮、翘轮等。”刘泉琴说,为了“跳”出效果,当初他们可没少摔。

    “特别是做翘轮这个动作的时候,因为要让轮椅的前轮抬起,有两次我没掌握好力道,整个人往后仰了,后脑勺着地,疼死了。”刘泉琴说,这次的轮椅舞蹈区别于以往,是一次“劲舞”,和她一起做技巧动作的,还有戴维营和孙国伟,三个人年纪都不小,但依旧敢于挑战。而整个轮椅舞蹈队的平均年龄,也在50岁以上。“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种乐趣,每次演出,有老师给我们统一编排节目,大家相聚在一起的时光非常欢乐,也很好玩。”刘泉琴说。

    盲人丁志强

    器乐合奏的“调度员”

大型器乐合奏《生命进行曲》

    《生命进行曲》,是一个场面宏大的节目。这首根据电影《桂河大桥》主题曲《波基上校进行曲》改编的器乐合奏,有演出人员近40位,包括了各种残疾类型的残疾人,他们通过萨克斯、单簧管、非洲鼓、架子鼓等多种乐器的演绎,诠释了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常州,盲人丁志强也可以说是一位“网红”。他和他的导盲犬壮壮,从多年前就开始被各大媒体关注,见诸报端。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丁志强玩音乐也有一手,小时候曾学过手风琴,在南京盲校念书的时候,和同学一起组建过乐队,他担任架子鼓手。

    这次演出,他也被邀请参加。不过,一个节目的排演和自组的乐队可不同,丁志强感慨其中最困难的,就是协调。“整个节目演出的人员众多,大家水平又参差不齐,所以如何统一,是关键。”丁志强说,因为看不见,他只能一遍遍听着把曲调记住。

    整个队伍里,有的人有一定的乐器基础,而更多的是零基础,节奏快了慢了,特别不好掌握,怎么办?这么多人的演出,作为最先起音和最后落音的架子鼓手,在其中承担着关键作用。“导演先跟我排,让我通过架子鼓声来定节奏。”丁志强说,在每个段落切换的地方,他会设置一个特殊的音来让大家记住,由此更好地完成起承转合。比如同一段音乐,需要由不同的乐器演奏,丁志强就会在间隔处给一个完全不同类型的节奏以区分。“整首曲子是很轻快、明朗的,我们演奏时,也不由得被带了进来。”他们每周排练一次,但是一次会演奏好几十遍,“到后期,大家就磨合得非常好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xinjiangsu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苏ICP备18003705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80113

    苏公网安备: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7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