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求职季。日前,中国青年网对全国381所高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9成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担忧。而从近日召开的2020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传来消息,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 874 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被摆在了最突出位置。
在常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如何?记者联合大学生记者团进行了一番微调查。采访中,我们对话三位找到工作的2020届毕业生,从他们身上感受大学生求职的心路历程。
微调查:近八成求职大学生自认“个人能力不足”
记者在在常高校发放了一份大学生求职情况的调查,共回收100份有效问卷,其中本科院校学生57人,高职院校学生43人。数据显示,14%的学生来自一线城市,37%来自二线城市,49%的学生来自三线城市。
在“求职时第一考虑的因素”这一选项,受访者的答案依次是“个人发展前景”(63%)、“薪资待遇”(21%)、“地理位置”(10%)、“单位性质”(6%)。
你能接受的薪资待遇是多少?50%的学生选择“5000-8000元/月”,30%的学生可以接受“2000-5000元/月”,只有20%的学生希望薪资在8000元/月以上。
面对庞大的就业大军,许多学生也表示,求职时经常要面对各类困难和挑战,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个人综合实力一般”(76%),而“职务表达能力”(24%),“环境适应能力”(18%),以及“外语能力”(12%)等也是较为欠缺的方面。
针对以上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法也在数据结果中体现,如应当“重视自身的提升和培养”“调整个人心态”“获得相关政策支持”等。不过,对于国家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多数受访学生还是表示“不太了解”。
根据统计结果,目前来看,六成学生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20%的学生“已有意向单位,但尚未签约”,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另寻其他出路。
“社交达人”找工作,朋友圈也是资源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2016级会计专业小陈,目前已被南京一家数字技术公司录用。
小陈是“社交达人”,回忆起自己的求职经历,他的经验是“合理利用朋友圈,可以为自己加分”。在校期间积累的广泛人脉,甚至还帮助他获得了去华为公司市场营销部门实习的机会。“我们本科生与研究生一起应聘岗位,绩点并不能作为衡量办事能力的指标,重要的是找准工作方向,注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说,创造性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面试时我曾遇到这样一题:如何给一个不爱吃苹果的人推销苹果?一般人的回答无非是买给父母吃、榨成汁等,但我是这么想的,若对方不爱吃苹果,是不喜欢苹果的口感还是香味呢?如果再尝试一次,或许没那么反感了呢?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使自己在千篇一律的回答中胜出。”
面对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她直言是“挑战不可能”
其实,为了积攒职场经验,不少大学生也会利用课余时间寻求兼职机会。
江苏理工学院2016级德语专业小杨就在今年暑假拿到了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的兼职offer,成为“iSING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的工作人员。
“活动是非对外全面公开招聘的,我通过朋友获取了相关信息报了名,一共只录用8人,没想到我成功入选了。”小杨回忆,刚开始自己接了四天的机,工作环境几乎是全英文的,非常国际化;突发事件很多,需要极强的应变和应对能力;职务不固定,有任务下达就要去完成。在外人看来是职场小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小杨却乐于挑战。
两个月的兼职经历,她坦言“含金量”很大:和优秀的人共事,在优秀的负责人手下做事,我很受益,也锻炼强化了自己的外语技能,结交了很多朋友。
高职“文青”找到“另类”工作,圆了自己的“空军梦”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小韩,在校时总是以“文艺青年”的形象出现,但职业理想却是当一名军人。“我大一看了驻守边疆的军人故事,很受触动,从那时候起就想自己以后要当兵。”
小韩的专业是数控,技术兵种让他学有所用。但是他的军营梦并不顺利,大二时参加在校征兵,卡在了最后关头。今年9月,小韩如愿通过了征兵严格选拔,最终选入了某空军部队,成为了一名新兵。入伍前夕,他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也开始规律作息,加快适应新兵生活。
入伍后第一个月,小韩给母校写了一封信,记录自己的感想:“刚来军营的那几天,特别紧张。每天早上我都会告诉自己,今天好好训练,再苦也不过是晚上睡一觉就能平衡的事。现在基本适应了军营生活,也越来越向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当个好兵,以后退伍了做一名警察,继续保卫一方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