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新江苏周刊网新闻热线:025–52777966

认识自己,永远是必修课

发布时间: 人气:  编辑:思远

    自己是创富的主人,创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挖掘自己潜能的过程。而要挖掘自己的潜能,第一步就是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不断加以引导和校正,唯有如此,你才可以真的跨越心中那道财富鸿沟,向富人迈进。

  这个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

  美国人约翰·麦克斯韦尔被誉为“全球领导力第一导师”,他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

  这看起来似乎不合逻辑,但却是事实。经济学上有个二八定理,说的是世界上20%的人掌握着全球80%的财富,而这20%的人却并不是那些看起来“才华横溢”的人。美国有一项调查表明,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中,有一半多的人在大学里的成绩是C或者C-;美国的议员中有65%的人成绩在学校里是垫底的;美国的历届总统,有75%在学校中成绩也很一般;在世界上百万富翁级的企业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读完大学。

  曾经,“有才华”是我们每个人都羡慕的标的,可是在现实世界中,“有才华”和“财富”似乎并不能对等。我们周遭到处是有才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生活“拮据”的人。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仅仅凭借发动机的声音就能确定机器哪儿有毛病的人,然而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这项技能致富。

  或许,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有才华者”被他们的“才华”所蒙蔽,造成了他们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让他们丧失了奋进的勇气,缺少了发现机会的眼光,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利用自己的才华创造更多的财富,反而在现有的状态中对自己的才华沾沾自喜。

  我的一位朋友,从小就被认为是“精明透顶”的人,他从小到大顺风顺水,一路读到博士后,成了世界顶级的医疗专家。他在专业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给他带来了收入的增长,但也让他越来越依赖于这份才华,反而让他其他的选择消失了。2017年,他想回国工作,却让他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去二流高校,他可以拥有一套住房;如果去一流高校,那他的生活暂时没有那么优越。

  我这位朋友不是一个将“才华”和“财富”画了等号的人。我认为,有高学历,并不代表一定会成功,有一项卓越的技能,也不代表会获得巨额的财富。因为有些人会过度依赖自己的这个方面,反而忽略了去学习商业、销售的技能,丧失了获得更多财富的可能。

  有很多成功的商人,学历不一定很高,但是一样能成功。美国Oracle的CEO拉里·埃力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是一个退学生,还曾是世界第二富人。

  财富可以看作是投资、市场营销、会计和法律等技能的综合,仅仅在某一专业优秀的人,富于才华者并不一定就具有良好的财商,而只有学习和掌握与财商相关的一些技能,收入才能获得较为显著的增长,将上述四种与财商有关的技能结合起来,钱生钱也会变得容易得多。

  所以,你可以端正你的态度,有的放矢,做一个集才华与财富于一身的人,而不是一个只有才华的“穷人”。

  发现自己,跨越心中的财富鸿沟

  我想,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足够多的财富,毕竟贫穷会限制我们的步伐和想象

  没有什么人愿意当穷人,但真实情况是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富人,最多也就20%罢了。同样的时代,同样的起点,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财富鸿沟会越拉越大?是懒惰吗?不是。是愚蠢吗?也不是。

  有的人没挣到钱,或许心中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法获得大财富的人。而实际上呢,他们内心的这种自我否定会更加限制他们的财富能力,他们不懂得去发现自己,让自己也创造出如那些成功人士一样的财富。

  发现自己是财富的起点。想要成为富人,首先应该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了解自己的缺点,在征途中改进。不让优势凋零,不让缺点盛开,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不受旁人眼光左右,不受失败阻碍,明确自己想要的,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

  很多人都自以为是地以为很了解自己,而大多这样独断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了解自己,就像一句诗中说的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你的事业尚未成功,就不要老是想着自己没有钱,没有背景,没有经验,内心把自己的位置定在了财富的低谷。你要做的应该是迎难而上,发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尽量让自己没有遗憾地去拼搏,在拼搏中获得你想要的财富。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高考两次落榜,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选择去报考江阴市第一中学高考辅导班。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他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可是在大学的第二年,他就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休学,在休学期间,俞敏洪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除了勤奋刻苦,超强的韧性,俞敏洪也深知自己有一些很重要的能力。例如他的领袖气质,他从小和别人玩时担当的就是老大,再者就是乐于付出,有宽广的胸怀。也正是基于此,他后来辞职离开北京大学,创立了新东方学校,并大获成功。

  也许这个例子没有反应出他创业时背后的艰辛,但我想要说的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某些天赋,并将这些天赋应用于财富之路上,那就永远都有机会。只要自己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成功往往就会接踵而至,那么财富还会远吗?

  在生活中,不要轻而易举地否定自己,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了解自己。如果生活赐予你一次机会,就要好好把握,不要站在对岸不敢前行;如果你有一颗事业心,当别人正在干得火热时,请一定不要隔岸观火;如果你有一个富人梦,那么不要只在梦里享受,要在现实中努力。都说越努力的人越幸运,那么越勇敢,越有态度的人,贫穷一定不会如影随形,终有一天你会跨越那道你以为不可逾越的鸿沟,成为你想成为的富人。

  你自己就是一座金山

  在寻找财富的路上请一定不要忘记——你自己就是一座宝藏。

  很多人一生都在为了钱财而忙碌,想成为财富的主人,可事实却是,事与愿违远比心想事成的概率要大得多,他们非但没有成为财富的主人,反而成了财富的奴隶。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理财、创业天赋,但是这份理财、创业天赋不是全都处于苏醒状态,有的人的理财、创业天赋一直在休眠。

  在秘鲁,人们问一位工作了45年的金矿工人,为什么他对找到一座新的金矿充满信心

  他回答:“金矿到处都是,但大部分人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来发现金矿。”

  这句话是正确的。如卖保险、卖房子,一个精明的人出去跑一天,就会找到至少四五桩潜在的生意,而一般人即使在同一地区,也往往会空手而归。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没有花时间来开发自己的某些天赋,忘记自己也是寻富路上的宝藏。如果他们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他们也能变得和那个精明的人一样。

  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要善于发现,用有限换取无限,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并把作用放到无限大。你要知道,你就是宝藏,无须再去寻宝。

  扎克伯格,Facebook网络社交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第二盖茨”的美誉。他12岁时,小伙伴们都还沉迷于网络游戏时,扎克伯格开始写程序,极力开发自己的计算机能力;高中时,他已经在家附近的Mercy College上课,创作了名为Synapse Media Player的音乐程序,并且借由人工智能来学习用户听音乐的习惯,并且被贴到Slashdot上,被PC Magazine评价为3颗星。20岁时,扎克伯格考入了知名的哈佛大学。

  2004年,扎克伯格在哈佛的大学宿舍创办了Facebook,走上创业之路。短短数年,这一网站迅速风靡全世界,如今,它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交网站之一,就连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政界要人都成了Facebook的用户。

  扎克伯格成了独一无二的那个,而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他那样独一无二的人,只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忘了去打开自己身上的宝库而已。

  要想让自己这座宝库变现,你就要着力训练自己的理财和创业能力,就像《加勒比海盗》等探险故事里讲述的一样,自己开发,或是接受培训,总之要找到正确的寻宝图,找到合适的罗盘、钥匙、船只等工具,唯有如此才可以在无尽的大海里找出真正的宝藏,积攒财富再去寻找更多的宝藏,让自己的积累越来越多,最后成为那个如扎克伯格般坐在金山上的人。

  你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产品,需要精心打磨

  一家企业如果要向市场推出一种新产品,前期要研发,要市场调查,然后反复实验,经过很多工序,产品才会呈现在各大商场里。而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产品,想在同等的条件下变得更有价值,也需要前期的磨炼,后期的磨合,来提升自己的财商,才会让自己成为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

  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原来有可能是一个超市的上货员;一个建筑行业的大亨,原来可能是工地上的一个工头;一个餐饮公司的老总,原来可能是一家火锅店的上菜员。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行业的精英,但是任何事都需要经历经验,需要不断使自己变得更优秀,一步一步把自己从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这一过程有可能会很艰辛,但当机遇来的时候,紧紧抓住它,就能让自己跻身富翁之列。

  在这个时候,你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性情急躁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会忍耐。任何事情都是积少成多,大成就也是从小进步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忍耐能够帮我们赚到大钱。犹太人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在忍中争取我们赢得的一切,你要为我的忍耐付出代价。”有“度”的忍耐是等待财富到来的最好方法。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坚持力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要学会和自己签订条约,制订短期计划,根据自己拟好的计划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克服自己轻而易举就能放下坚持目标的信心,在小成就里面改变自己。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那么即刻树立信心,是你获得财富的第一步。做任何事情时一定要肯定自己能够完成,能够做到,不能退缩,即使有时候结果和你想象的有一些差距,但毕竟自己已经尽全力去做了。信心能够给人正能量,同样能够带来财运。

  如果你是别人眼中满身缺点的人,只要自己能认识并且去修正,总有一天你会像一颗珍珠一样,魅力无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财富,所经历的每件事情都要善于总结,慢慢去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刚刚宣布退休的李嘉诚,幼时为了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在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为了让自己变得出色,他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工作时间比别人多一倍,同时他不断训练自己,想让自己的脑子变得更灵活,就这样只花了一年时间,他就成了厂里业绩最好的推销员。

  创业时期,李嘉诚更是坚持学习,每天穿梭于众多银行、原料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不断培养自己寻找商业机会的能力。发现房地产业大有可为时,他便大举进军房地产业,最终成就了自己的财富帝国。

  只要愿意付出,愿意去奋斗,愿意去提升自己、打磨自己,成功是迟早的事情。当我们足够强大,有足够的能力撑起一片天时,无须再去寻找,机会就能如期而至。

  每一个拥有巨大财富的人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在一次次困境中打磨自己,在平时不断提升自己,对于他们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笔财富。

  你必须不断地增强你的盔甲、保护壳,在往后的每一步你都会走得越来越轻松,即使你没有成为亿万富翁,但是也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做到财富自由的状态,财富不在于你能赚多少,而是你能够让你的钱为你赚多少钱

  当然,亿万富翁与其他任何人一样,不可能一直都能战胜所有的困境,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所有困境当中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不断磨炼自己,把自己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变成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产品,那样,你想要的财富也会一个接一个地向你簇拥而来。

  创富不是得到,而是学到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具有全球文化共享的属性,每一分或者每一秒都可能产生一种新事物。要想创富,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这个社会的潮流。如果不学习,那又谈何创富呢?

  有的商人总是认为,商道就是把别人钱袋子里的钱赚到自己的钱袋子里。有这种想法的商人是很难成为富翁的,因为他所谓的赚钱只是赚钱而已,是得到,而不是学到。

  学到,不仅是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还是对各种新经验、新观念的接受,只有不停地更新自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才能避免往后的失败。创富和谈恋爱一样,从开始到后来的成功或失败,总会有挫折,有小坎坷,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是往往我们在这些经历中可以学会一些之前不懂得的东西,或是能将一些新观念新经验融入其中,那么总有一天爱情会开花结果,事业会蒸蒸日上,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如果你最终还是没有如愿以偿地得到,那么只能说你还没有学到。没有新的经验,面对新的项目,你便没有直觉的感受,就会绕很大的圈子才会取得一些成就,而在你取得成就之前,因为缺少经验,你也许会经历很多失败。所以,创富不是要你一开始就有所成功,而是能够在创富路上有所收获,能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汽车大王福特出生在农村家庭,从小就在地里干农活,除了农活最令他感兴趣的是摆弄那些机械零件。他喜欢把各式各样的手表拆了又装上,他七岁时就发明了一个引擎,虽然不是很成功。年少时,福特曾在一家机械商店当店员,周薪只有2.05美元,但他却每周都要花2.03美元来买机械方面的书学习。他结婚时,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机械杂志和书籍,其他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工业革命高速推进的时期,研制汽车在当时很流行,福特也决定造出自己的汽车。于是,他就在自己家的仓库里不断进行摸索和实验。1896年6月4日凌晨,福特终于亲手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汽车。

  福特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他的学习,这些书籍使福特向他向往已久的机械世界迈进,开创出了一番大事业。功成名就之后,福特曾说道:“对年轻人而言,学得将来赚钱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远比蓄财来得重要。”

  学习从来没有早晚,但是不学习就一定会被激流淘汰,现在的年轻人比起20世纪90%的人来讲,学历都更高,但是很多人从离开校门的那一刻就放下自己曾寒窗苦读的书本,一身投入工作之中。现在回过头来看,离开校门的那一刻,既是结束更是开始,因为那些成功的人,要么是后来自学成功,要么就是自我教育成功,而自我教育不足,对个人的成长是不利的。达尔文就说过:“我的学问最有价值的全是自己苦读学来的。”

  对我们有价值的,并不是在学校念过书的事实,而是求学的态度。学,可以立志;学,可以成才;学,永远不能停止。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也一定是在追求学习的道路上,虽然学习和财富不一定绝对相等,但是没有学到就一定不会有财富来到。

  “阅读”是人生的聚宝盆

  阅读对现在的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只要一部手机在手,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阅读。

  不过,有人一直坚持阅读,可是总感觉在生活中用不上,跟没有读过书一样。其实你们自己也应该知道其中的缘由,那是因为没有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也或许是因为看书只看了表面,没有理解内在实质意义,所以大多时候读书成了做无用功。

  约翰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很短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家中一贫如洗的他就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三年后,他来到钢铁大王卡耐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约翰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的决心。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约翰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一天晚上,同伴们在闲聊,唯独约翰躲在角落里看书。那天恰巧公司经理到工地检查工作,经理将约翰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约翰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

  不久,约翰就被升任为技师。打工者中,有些人讽刺挖苦约翰,他回答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抱着这样的信念,约翰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25岁那年,约翰又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

  其实阅读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书,为什么选择读它,读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收获都应该考虑进去,有目标地阅读,阅读才能成为我们人生的聚宝盆。否则,阅读只能成为你无聊时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并不能帮助你成为更好的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人说犹太人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们真的是天生就聪明吗?不是,他们爱看书,但他们不做背着书本的驴子,他们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是世界之最。可见,聪明除了来源于遗传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像一日三餐一样的学习习惯,试想还有什么能够比读书更能够让人进步,引人思考呢?

  有人曾经提问于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张瑞敏回答说:“是读书和学习。”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锋写过一本《海尔:能否重生》的书,书中也提到,张瑞敏在商场中很少去吃饭喝酒或是娱乐场所,经营企业和阅读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张瑞敏从小喜欢读书,他精力充沛,成为海尔掌门人以来也没有午睡的习惯,每天都很忙。但就是在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情况下,他也一直在坚持阅读。

  据统计,张瑞敏每周平均都会看两本以上的书,这样一年他差不多要看完一百多本书。2016年,张瑞敏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至少提到了51本书,还有7本杂志、1份报纸和1篇文章。这里既有中国古典名著《老子》《庄子》《易经》《三国演义》和《六韬》,又有西方名著或宗教类读物《共产党宣言》《独立宣言》《君主论》《国富论》《圣论》和《新约》。另外,还能见到他读过《触点管理:互联网 时代的德国人才管理模式》《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第二曲线》《零边际成本社会》和《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书籍。

  这还仅仅是他提及的部分,他没有提到的则更多。由此也可看出张瑞敏阅读的浩繁。

  如此大的阅读量也让张瑞敏获益良多,使他能有更开阔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海尔,去审视市场上每一个微小的变化,并做出更好的应对。张瑞敏深知,知识真的是可以随身携带,谁也抢不走的财富。一个人先有了知识的财富,才可能有金钱的财富。不然,仅仅靠得到而不是学到的财富,是注定维持不长久的。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有目的地阅读,就是获得财富的一个聚宝盆。只要有心,无论现在你处于什么位置,都可能成为富人。博览群书,就是一个要你从多角度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储备的必要过程,只有这样,你才能是商场和创业场的常胜将军。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阅读就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如果你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让你成为一个富裕的人,那么不要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学习才是你当前最应该做的事情,学习不分时间和早晚,只要开始就会有收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xinjiangsu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苏ICP备18003705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80113

    苏公网安备: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7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