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林委员(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司长)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 “土地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廖永林委员说,保障农村发展的产业用地,要注重产业的选择。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只是乡村振兴的一个举措,不宜无视自身条件一窝蜂地上马,政府部门应做好引导,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 廖永林认为,要在优化乡村空间规划布局上下功夫。“比如乡村撤并,有利于集中发展经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但一味建设‘大社区’,有时并不是唯一解、最优解。这需要从乡村人口分布、自然条件、经济要素等多方面总体考量,合理、科学撤并。” 廖永林建议,要改革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在土地规划上改变过去单一的从上到下、层层控制的工作方式,推进双向协调,按需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切实保障。严格遵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针,进行全局思考、全面统筹,才能把工作做好。 王填代表(步步高集团董事长) 提升贫困村产品竞争力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很多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如果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村集体经济不厚实,贫困户脱贫之后也许会因各种原因返贫。”王填代表认为,稳定脱贫,须牢牢把握产业这一关键,让脱贫户端牢“饭碗”。 王填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的力度,当一个贫困地区日渐补上硬件短板,一定要从政策、基础服务平台、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帮助贫困群众提升经济发展能力。 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大都离不开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但目前“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对于贫困村来说,收费高、门槛高。“贫困村要么没这个意识去认证,要么出不起这个钱。”王填建议,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降低贫困村的“三品一标”认证门槛,提升贫困村农产品的竞争力。 马瑞燕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 加快壮大“三农”工作队伍 “要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关键要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马瑞燕代表说,当前,基层一线具备农业专业背景的人才奇缺。以地处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山西省武乡县为例,这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乡镇公务员共197人,其中具备农业专业背景的26人,约占13%。 “这与乡村振兴的要求极不适应,应在选调生、乡镇公务员招录上,向涉农院校倾斜,实行专项招录政策。”马瑞燕建议,可以先在贫困县乡镇进行招录配备,以后扩展到全部乡镇。考虑到对农情的熟悉情况,各省招录选拔可以当地涉农高校毕业生为主。 马瑞燕还建议,改革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涉农专业学生赴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专业结构要涵盖种植、养殖、园艺、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带动农村产生精准扶贫和科技兴农的集聚效益。这样涉农毕业生会有更好出路,能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