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射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起源于商周时期射礼基础上,用于外修自身体魄、内修品格精神的练习射箭技艺的一种方式。中华传统射箭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还具有特殊的心理调适功能。先贤通过习射正心正己、修身修德,以期达到正习性、修德行的目的。因此,挖掘礼射的文化内涵,对国民社会心态的调适必有特殊的功效。
一、“内志正、外体直”、“心宏”、“仁爱”与“群体怨恨心态”的缓解
“群体怨恨心态是反社会行为的心态反应。这种社会心态的最典型表现就是对社会主流现象强烈不满,尤其对社会公共形象、政府行为、社会正面事物充满不信任感。这种心态的基本行为表现就是:凡是政府倡导的、政府做的,我就反对;凡是绝大多数人接受的事物、社会的好人好事,我就质疑[3]。”
一般而言,引起群体怨恨心态主要有诚信缺失、心胸狭窄、缺乏仁爱这几方面的原因。礼射文化在诚信建设、心胸修炼以及爱心培养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1.“内志正、外体直”
诚信问题是导致怨恨的根源。《礼记·射义》云:“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手必须是讲究礼仪,内心端正,身体正直。做到这点才能审固。在此,内志正和外体直是一致的,也就是表里如一,诚信得以彰显。诚信缺失是无法审固,最终难以取得优异成绩。对待射箭如此,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皆是如此。故曰:“此可以观德行矣。”
2.“心宏”
心胸狭隘也是导致怨恨的原因。王阳明在《观德亭记》指出:“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弛”。心胸开阔了,才不会纠结于每一支箭的结果或者每一场胜负。过于纠结于比赛结果,反而不能射出好的成绩,因为第二支箭的发射立即要开始,沉浸在上一次结果中,势必会受到情绪的左右。犹如苏东坡观棋一样,怎么会有过度小心而失去了自己的度量呢?因此,唐代王琚主张射箭“十不可”,其中就有“怒不可”、“争奋不可”,生气了或者苛求成绩都是射箭的大忌。
“人须在事上磨”。射手计较每支箭的结果,必定心绪拥堵。一个人心胸需要在每一件事上磨,我们每天要完成许多任务,从早到晚有不同的工作,同一种工作有不同的进度,每一项任务的完成尽心尽责完成后,就不必过于计较得失而应总结经验。即便存在过错也不应耿耿于怀,放开手脚继续下一件任务。长此修炼必定能修炼身心。
2.“仁爱”
仁爱缺乏则怨恨丛生。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发射而没有射中目标,则不应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应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这与孔孟的仁道精神一致。
仁者爱人,每个人首先要爱惜自己,爱惜自己,就要节制欲望,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积极的情绪。在此基础上还要爱惜他人。时刻摆正“小仁”和“大仁”、“内仁”和“外仁”的关系。为政以仁,则民心所向;为师以仁,则尽心施教;为人以仁,则怨恨消除。
二、“君子之争”、“心纯”、“心专”与“功利浮躁心态”的平息
功利浮躁心态。功利浮躁心态是指带着功利性目的,并企图以走捷径的方式做任何事情的心理倾向。这种心态在社会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在于:做任何事情都要牟利,而且必须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3]。导致群体功利浮躁心态的原因一般为急功近利、动机不纯、目标过多。
1.“君子之争”
急功近利是导致功利浮躁心态重要诱因,功利浮躁就是内心不纯。王阳明指出:“心纯故让而恪”。内心单纯,所以能谦让并严格遵守规矩。纯者,真也!纯粹、纯真、纯净,一个人的“心纯”是没有杂念,更没有邪念,如同出水沾露的月季芙蓉,犹如不沾纤尘的秋水文章。“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心即理。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何谓“初心”?不自私,存大爱。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当前,有些运动员为什么难以发挥正常水平,关键是心里有“鬼”。正所谓“憾山贼易,憾心贼难”。心中充斥着金牌,及其金牌带来的荣誉、地位以及收入等。“高飞之鸟易死于食,深潭之鱼易死于饵”。在现实生活中,无论社会如何转型,价值观如何变化,倘若人人践行“心纯故让而恪”,功利浮躁心态势必荡然无存。
3.“心专”
专注也能改善功利浮躁心态。《常羊学射》的典故说明射箭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一个人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难成大业。正如马克•吐温所言:“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树立正确理想后,必须潜心实践。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事物发展规律是螺旋上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能干成一件事亦非易事,何况更多?司马迁一辈子就写《史记》一部著作;爱迪生经过五万多次试验才发明了电灯;奥运冠军邓亚萍一天多球训练的用球数是2000多个,等等,无数个传奇故事就是专注的另一种诠释。专注于每一件事将无暇功利浮躁。
三、“有的放矢”、“静心”、“自信”与“焦虑悲观心态”的化解
焦虑悲观心态。当面对某种社会现实时,内心有种强烈改变的愿望,但因种种原因又无法改变时,焦虑就会产生。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处在一个社会结构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大量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涌现,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影响,当期待与现实不一致时,就会令人处于一种矛盾纠结之中,进而导致社会个体内心压抑。心中的压抑一旦无法发泄,就变成了焦虑,从而让人产生悲观心态[3]。
1.“有的放矢”
一个射手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才有尚佳的发挥。飞卫学射的第一步就是练好眼睛紧盯目标能力,继而,练就将小的目标不断放大的能力。可见,目标对于射手的重要意义。一个人同样如此,学生要有学习目标,运动员要有训练目标,教师教学要有教学目标。目标就是问题,达到目标就是解决了问题。一个目标清晰的人不易陷入焦虑困境。当然,目标必须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就是理想,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反之,只能是南柯一梦。
射箭不仅要将靶心作为明确的目标,还要遵守人伦规范。故曰: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意即,随着社会角色的不同,人们完成的社会目标亦有很大的区别。从此可见,古时射箭还具有较强的社会教化意义。现代人产生焦虑的根源很大程度是,混淆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在工作时想当一个好父亲,在上学时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为政不谋政,等等,都是不尽责的体现,由于心猿意马结果必定是失败或者瑕不掩瑜,相伴的情绪多为失落、焦虑、恐慌。
2.“静心”
我国射箭队前总教练徐开才将“静心”作为射箭的基本技术之一,认为射者在起射之前,必须努力排除心中杂念。射完一支箭,应迅速回到“零”的状态,从零开始。倘若此刻内心不平,或者怒气冲冲,下一支箭立即开始发射,成绩必将受到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新的事物替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对待旧事物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所谓“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我们的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人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像射手一样时刻归零。全神贯注之后,总结经验但不计较结果,时刻准备下一次挑战。
2.“自信”
自信对射手分外重要。射箭动作终于体正,缘起心端。正所谓“术自心来,术正心正,心正气正。”一个优秀射手的最高境界是“不射之射”,在“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能随意而射,而不是“汗流至踵”;要能做到“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这说明,高超的射艺必须建立强大的自信心之上。列御寇虽有精湛的射技,但在临危之时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而不能发挥正常水平了。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才能面对环境的急剧变化,发挥出自身的训练水平。
四、“心敬”、“心通”与“娱乐泛化心态”
娱乐泛化心态。娱乐泛化心态是指将娱乐与现实生活的界线模糊,在不坚持正确是非观念的前提下,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当作娱乐内容的一种社会心态。娱乐泛化心态主要源于内心缺乏敬畏和探究的精神。
1.“心敬”
射箭有助于形成敬畏和忠诚的品格。不敬则形神俱散,夺射无益,习射者当心存敬意,用心习射,达到内外兼修之目的。
礼射的全过程无不体现“敬意”。举行乡射礼时需把所有的选手分为两队,两人一组,这一组古代称“耦”,其中一个人叫上射,一个人叫下射。轮到比赛了,射手一起赴箭架取箭,每个人四支。取箭之前,射手一定要互相谦让,“请”,你先请,一定把礼仪表达到位,拿好箭后一起到射箭比赛的台上去,走之前也要说“你请”,但必须是“上射”先走。不能自顾自地走了,一定要考虑到对手的存在。即使这样一种竞争,也是揖让而升,要作揖,要谦让,每个环节上。我先上,上去以后在台阶上等你,等齐了再一起走。可见,习射者内心充满“敬意”才能有良好的发挥。 娱乐泛化心态的缘起与内心缺乏敬畏有关。普通人对法律和纪律心存畏惧,将会遵纪守法,社会将会从长治久安;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则会一心为公,一心向党,专心致志干事业。否则会贪赃枉法,亡党亡国。邓小平早就说过,共产党员,一要怕党,二要怕群众。怕就是敬畏。没有敬畏,言行则不受控制。时刻警醒自己,“头上三尺有神明”。自由不是为所欲为。 对道德规范缺乏敬畏,对经典著作、英雄人物、民族脊梁以及各类理应严肃、尊重的事物和人群的恶搞、颠覆、甚至歪曲则自然而然地发生并蔓延。抵制娱乐心态,理应加强国民“敬畏心”培养。射箭就是培养“敬畏心”的良好手段,一个射手内心缺乏敬畏,目中无靶、旁若无人,不仅发而不中,而且有伤大雅。
2.“心通”
射箭有助于形成探究的处事态度。所谓“心通故时而理”。心理畅通,能以行动合乎时机又有条理。只有心通于道,明辨是非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何谓道?道即为天理,顺应天理,于人有益就应该被推崇和信奉。而那些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必须抵制和摒弃。对射箭而言,射手必须掌握制胜规律,明确射箭的本质属性和项目特征,才能从容发射和保持较好的成绩。不同风向、气候应该如何调整身体姿势?不同距离如何调整发射角度?骑射、步射有何差别?领先、落后情况下如何调整心态?等等,这些都是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领悟其中原理。这些原理了然于胸,才能做到心理畅通,进而做到有条理地、准确地发射。
同样,一个人成就事业应时刻总结规律。云南的褚时健曾经指出:为什么长征后马和骡子不能封元帅,不能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因为它们不会总结规律,不会总结规律就不能进步。由于善于总结,褚时健酿酒是一把好手,总能卖出好价钱。开办烟厂,褚时健不仅能起死回生还能屡创佳绩。古稀之年,投身冰糖橙的研发,形成广阔的市场,创造了“褚橙”品牌。要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停留在表面,泛化心态不可取,不仅需要苦干,更要巧干。只有不断比较区分,反复试验总结,才能归纳出可行的客观规律。
五、“身平体正”、“对称用力”与“极端偏执心态”的平衡
极端偏执心态。极端偏执心态,也称为“一根筋”心态。这种心态的主要表现就是只从一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人们看到问题只看到一个方面,而且通常是不良的那个方面,基本不存在着“换位思考”的可能。射箭在身体姿势的规范上、和技术运用能有效缓解极端偏执心态。
1.“身平体正”
在身体姿势方面,射箭技术动作要领之一为“五平三靠”。通过习练射箭,射手能形成身正的良好姿势,由外及里,形成中正的品质,而不是凡事走极端,非此即彼。
一个射手的身体形态是极具美感的。诗经有云:“椅磋昌兮!顽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减兮!椅磋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琦磋姿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一个具有高超射艺的男子,不仅硕长清扬,而且仪态端庄,气宇轩昂。 通过习练射箭能够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势,身体平正,蕴含做人公正,行事公道。
2.“对称用力”
射箭的发力同样讲究对称用力。开弓射箭始终保持体态中正平直。因此,上肢需要对称用力,前后手始终处于同一直线上,与身体呈“十”字型。为了克服上肢用力改变身体的重心,下肢同样需要配合发力以纠正上体的位置变化。射手一旦忽视“对称用力”,在力量训练时重左手,轻右手;重上肢,轻下肢,势必导致力量失衡,身体姿势歪斜。整体而言,重体能,轻心理;重技术,轻战术,必定导致某一竞技能力发展受限,影响整个竞技能力系统功能发挥。
因此,从射箭技术的“对称发力”寓意可知,一个人要生存发展,不能左支右绌,不能走极端,而要协调发展,学会融会贯通。墨非云:“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能及圆融。”意即,舌头还存在却看到牙齿已经掉没了,刚强终究胜不过柔弱;门户腐朽了却未尝听闻门轴被蛀过,偏执终究难及圆融。 射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中华传统射箭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都是以“德”为核心。但是,中华传统射箭文化有其独到之处,它是以习练为主要形式,通过肢体动作,克服身体内外阻力,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操守。(范凯斌)
参考文献
[1]马广海.社会心态的概念辨析[N].光明日报, 2014-04-02.
[2]周人杰.培育良好心态[N].人民日报, 2012-11-12. [3]张介平.社会转型时期哪些不良社会心态亟待纾解[J/OL].人民论坛.2017-07-12 [4]马玉香.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心态的调适功能[N]. 兰州日报, 2015-10-27. [5]彭林.礼射初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6. [6]韩振峰.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依据和重大意义[N].河北日报, 2016-10-26. 宿文渊.每天读点心理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