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必厚:“剑胆琴心”写人生
来源:新江苏网 人气: 编辑:涵云 发布时间:2018-05-21
摘要:在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不少热爱书法的同仁惊奇地发现,著名书画家郑必厚的书法作品“事缓则圆”多次出现在电视剧故事场景。
在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不少热爱书法的同仁惊奇地发现,著名书画家郑必厚的书法作品“事缓则圆”多次出现在电视剧故事场景。他那挥洒自如、遒劲有力、圆润刚毅的风格,给电视剧整体几多亮色,为塑造片中人物性格起到很好的诠释作用。
“事缓则圆”成为郑必厚是人生信条和书法秘诀,他说:“人生不要操之过急,缓就能圆。我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情,一时解决不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放一放,放一放以后就会有办法。我也喜欢把‘事缓则圆’这四个字送给我的朋友们。”
“事缓则圆”成就了郑必厚做人的品格基础,更成就了郑必厚的书法艺术结晶。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公务员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现代书法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文艺家企业家联谊会秘书长、江苏省艺术人才培训中心主任。
1963年11月出生于南京浦口的郑必厚,与“当代草圣”林散之是同里,他从小受到林老的耳提面命,亲切教诲,犹如昨天。自小受“金陵四家”影响之境乃历历在目。1980年,郑必厚离开家乡从军,临行前林老送给他的毛笔、珂罗版王羲之《圣教序帖》,一直带在身边。后来他进入放军政治学院,成为一名军旅书法家。
如今已小有成就的他仍谦虚好学,心中每有疑惑便会拜访林散之的儿子林筱之老先生,向他虚心求教。林筱之先生更是对他喜爱有加。“林老送您笔一支,今天我亦不敢迟,写完兰亭写孔宙,写到白头亦是痴”。这首融入谆谆教诲的诗词深深刻入了郑必厚的心中,伴他走过这漫长的书法之路。到今天林老送给他的毛笔、珂罗版王羲之《圣教序帖》,至今还陈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
郑必厚是荣幸的,他的书法成功历程一直深受名家指点。入伍前,主要在家庭的熏陶、林老的开蒙下开始学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部队期间,拜四川著名书画家林绍基学习楷书和诗文,临写了大量的古代各种碑帖,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日后的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部队转业后,到江苏省文联,安排在当代书法名家言恭达身边工作,并于2003年正式拜言恭达为师,开启了书法学习的新纪元。
“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名师指点,更要自己用功。他擅长行草和小楷书,在林老的影响下,师法古代各种碑帖,取精用弘,上推“二王”、秦汉,领悟真谛。更重要的是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
郑必厚在江苏省文联主要从事书画艺术事业的各种展览、联谊等活动,得天独厚的和全国各级书画名家交往,眼界开阔、取法乎上,为自己的书法艺术的不断进步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转业到地方后拜言恭达为师并得到诸多省内名家的指点,书法艺术不断进步。
仔细端详郑必厚书法作品,小楷写出了黄宾虹的结体和精神,而行草承乡贤散之之衣钵,线条沉实、映带有致,已逐步形成个人特点。他的书法艺术作品主要风格有三个特点:
取法路子正。郑必厚说:“要想把书法写到最高境界,第一要做好人,第二要做好事。”郑必厚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在林散之的启蒙下学书,以颜柳为根基,上追魏晋、两汉,走的一条非常传统、纯正的学书之路,很少受世风之影响。
空间意境美。由于受到林散之的影响,又能取法黄宾虹,走的是“碑帖兼容”之路。行草的线条沉稳、结构端正、没有巧媚、甜俗之态;小楷能在黄宾虹的基础上,融入唐楷和“二王”,追求一种空间、意境之美。
章法结构严。仔细观赏郑必厚的书法,章法老练、结构严谨,在变化中求统一;结体稳健、安详,在古拙中求变化。在接触书法这么多年后,郑必厚对书法有着自己的理解。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郑必厚的书法艺术作品取得累累硕果。先后获得成都军区书画展一等奖、南京军区书法展一等奖、全空军书画展二等奖、全军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法大赛三等奖;作品入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入展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赛、入展首届全国草书展、入展第二届全国扇面展、入展第六届全国刻字展、第二届全国隶书展;2003年、2008年、2012年、2015年分别随政府代表团访问韩国、日本、丹麦、瑞典、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进行书法交流。
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在新时代,郑必厚依然奋斗不止,他站在新的起点上,向着新的目标,迈出新的步伐,书写新的篇章。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郑必厚一定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娄梅 尤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