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是世界“高尿酸日”,正好遇上今年的谷雨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也意味着谷雨之后,我们即将进入夏季。谷雨节气处于春夏之交,其前后气温回升快,雨量开始增加,早晚温差仍然大。谷雨注意养生,打好健康基础,才能迎来一个健康的夏季。为此,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总结了谷雨节气养生的四个关键词。 保暖:早晚温差大,春捂仍有必要 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意味着谷雨节气后,寒潮天气基本结束。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以上。但是,由于谷雨时节正处于由春到夏的过渡阶段,雨水、大风天气常交替出现,因此谷雨时节也是一年中温差最大的时期,时而出现较高的温度,时而又会有强冷空气南下。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呼吸内科)方小谦副主任医师提醒,谷雨前后,虽然气温有所回升,但是这个时候天气多变,早晚的温差较大,过早减衣容易被寒气所伤,出现感冒。所以,春捂依然有必要的,特别是早晚和春游的时候,多备一件衣服以备不时之需,按照实际温度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护肤:带好“装备”防过敏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到郊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但是对于过敏体质的人而言,谷雨前后花粉、柳絮和梧桐毛毛较多,又需要防皮肤过敏等。 该院皮肤科孙捷副主任中医师表示,有过敏史的人尽量少去杨柳树、梧桐树繁茂的地方。另外,一般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是飞絮的高发时段,过敏体质的人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外出,尽可能选择杨柳絮比较少的早晨、晚上或是雨后外出。外出时,尽量做好防护,口罩、太阳镜和帽子,必要时戴上丝巾,全副“武装”出门。如果皮肤瘙痒、红斑、丘疹等症状严重,要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祛湿:按摩食疗防湿邪 古谚有云“雨生百谷”,这时节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重要,一般来说,谷雨之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 该院脾胃病科主任孙刚介绍,谷雨后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潮湿的环境,容易让湿邪侵入人体,造成胃口不佳、身体困重不爽、头重如裹、关节肌肉酸重等症状。保健养生方面可以试试穴位按摩和食疗药膳。 按揉曲池清热利湿。屈肘时,肘弯横纹尽头处就是曲池穴。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此穴,每次1—3分钟,每日1—2次,可以起到清热利湿、增强脾功能的作用。 薏仁冬瓜汤健脾祛湿。薏米味甘性微寒,具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的作用。冬瓜味甘性凉,能润肺生津、清胃热、利小便、消除水肿。两者搭配,不但健脾祛湿,还有助于美容养颜。 品茶:养心除烦防抑郁 谷雨茶有较好的利尿除湿功效,所以谷雨时节如果连续遇到阴雨的天气,不妨喝些谷雨茶来保健养生。 专家提醒,谷雨茶虽好,饮用也必须适量,切忌贪多贪浓。正常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每天4—5杯为宜。茶水以淡为好。喜欢喝浓茶的人,每天以喝1—2杯中等浓茶为佳。饮茶过多,体内水分过多会增加心、肾负担。孙刚介绍,五个时间最好少喝茶:1、空腹时忌喝茶,否则会因为绿茶的寒性伤及脾胃,容易“茶醉”;2、饭前不宜立即饮茶,因为饭前饮茶会冲淡胃酸,使饮食无味,还会影响消化器官的吸收功能;3、饭后立即饮茶,茶中的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等发生凝固作用,影响对蛋白质、铁元素的吸收;4、不宜用茶水服药,因为茶中的鞣酸会与许多药物结合产生沉淀,影响药效;5、酒后不宜喝浓茶,无助于解酒,只会伤肾损心。 痛风成为“第四高” “亚临床痛风”更值得警惕 为了让大家都能记得“尿酸大于420umol/L就是高尿酸血症”这样一个诊断标准,医疗界倡议将每年4月20日定为“全民关注痛风日”。《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逐步成为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后的“第四高”。痛风总体患病率为1.1%。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病科主任张永文表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制定的《2019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中提到了“亚临床痛风”这一新概念,值得大家重视,提示我们对于长期持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应提高重视程度,使他们早期接受治疗,避免不良预后。张永文提醒,预防痛风要守好三道“关口”,即做好三个级别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措施:针对易发痛风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预防对象是有痛风家族史的直系亲属,体力活动少、嗜酒、营养过剩和肥胖者,以及体检发现血尿酸偏高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对于这部分易患人群,需要改善其生活、饮食习惯、持续监测尿酸水平。中医认为,多食海鲜及肉类等肥甘之味易碍脾,易生痰生湿,郁久化火,湿热蕴于体内,遇外因触发,湿热下流,发为痛风。正如俗语有云:“鱼生火,肉生痰,粗茶淡饭保平安。”防治痛风,饮食当忌肥甘厚味,避免暴饮暴食,不要吃油炸及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二级预防:对已发生痛风的患者做到早诊断,并及时进行全面、系统、规范化的治疗,以防止其病情加重及发生并发症。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要保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尽量避免不良预后的发生。 三级预防: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要积极地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控制并发症,救治患者已经受损的器官和组织,尽量延长其寿命,以及器官功能的应用。 动物性食物不都是高嘌呤食物 蔬菜不都是低嘌呤食物 有些患者认为动物性食物都是高嘌呤食物,因而在自己的食谱中对鱼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敬而远之,这实际是不对的。 动物性食物是指鱼、肉、蛋、奶等一大类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此类食物中的不少食物确实含有大量嘌呤,如动物内脏、肉汤、各种肉类以及大多数鱼类等,但是牛奶、蛋类却是低嘌呤食物,而且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痛风患者完全可以吃。 痛风患者应遵循低嘌呤饮食原则,尽量限制动物内脏、海鲜、鱼类、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由于嘌呤易溶于汤中,各种肉汤嘌呤含量极高,病情较轻的痛风患者也不建议喝肉汤,但可以将瘦肉经煮沸后弃汤限量食用。 有些患者认为蔬菜嘌呤含量低,不会诱发痛风,因而不需要特别限制,这也是不对的。蔬菜的嘌呤含量与动物肝脏、海鲜、肉汤等动物性食物相比,总体来说确实要低一些,但有些蔬菜并不属于低嘌呤食物。比如豆类及其制品、芦笋、香菇、紫菜、豆苗等嘌呤含量就比较高。 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除限制嘌呤含量高的动物性食物外,也要尽量避免食用黄豆芽、芦笋、豌豆苗、紫菜、香菇等含嘌呤较高的蔬菜,缓解期减少进食次数和进食量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