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上海300多公里外有一块历史悠久的飞地,老辈人总会习惯性地把那块地方叫做“北上海”。在这片307平方公里的乐土上,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在这里垦荒辟壤、发展生产、深耕细作,留下了一串串奋进的足迹和一滴滴辛勤的汗水。 近70年的时间,在数代农场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下,昔日滩涂变成高产良田,源源不断地向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输送优质农副产品,已成为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米袋子”“菜篮子”“奶罐子”,更是成为了沪丰融合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多点开花打造全域飞地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 今年7月11日至12日,上海市委领导调研上海农场时,提出“做好上海主副食品压舱石和上海市未来战略发展空间”的定位。这既是农场发展的新要求,更是大丰面临的新机遇。8月,大丰区主要领导密集拜访上海市相关部门,充分表达大丰与上海农场区场一体化发展诉求,零距离交流、面对面探讨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与举措,用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积极的行动,来续写这段历久弥深的情缘。 更多的合作正在“起飞”。大丰区突出“北上海”情感寄托,从“上海大丰一家亲”努力成为“上海大丰一家人”,创新制度设计和工作措施,主动积极融入沪苏两省(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大丰区接轨上海专项规划,从规划编制、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区域市场等方面一体化融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动共保、产业发展互补提升、民生事业共有共享,确保“33平方公里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307平方公里大丰飞地、3059平方公里大丰全域”全面接轨上海的要求落地生根、成为现实。 深耕细作做精农业文章
上海农场现代化鱼塘 走进上海海丰大丰禽业有限公司的养殖生产车间,没有一丝异味、一点垃圾。公司采用自动化环保饲养设备,喂食、喂水、清洁、拣蛋、排粪等程序自动完成,实现了鸡、食、蛋、粪“四不落地”。当天的鸡蛋在自动分级清洗设备上进行清洗、消毒、包装后,通过冷链运输发往上海,走向千家万户上海人的厨房。 上海农场农业发展本就“自带光环”。从这片上海农场运出来的“海丰”大米、光明渔业的水产,以及梅林畜牧的猪肉等等,都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老牌子”。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大丰与上海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迎来崭新的时代篇章。大丰区正以上海农场为核心,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引导光明食品加工、冷链物流、中央厨房等二三产融合项目向农场集聚,逐步形成现代种养、加工流通、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全产业链融合,在大丰——上海农场全域内形成统筹发展良好态势。 放大资源充实旅游经济
大丰上海知青纪念馆 位于知青农场内的上海农场“光明·美好生活馆”,是集飞地农场优质产品展销、上海农场先进现代化成果展示、美好生活和自然风光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展馆。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美好生活,还可以深度领略田园风光、飞地魅力,更可以提升对上海农场优质农产品的认知。而这,只是大丰与上海农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开始。 大丰与上海农场多年的人缘相亲和交流接轨所积累的“量变”,正酝酿出一场前所未有的“质变”。当前,大丰区正充分发挥大丰“世遗”生态环境优势,促进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为主题的区场旅游产业融合。一方面,积极策应光明特色小镇建设,以知青纪念馆(含光明·美好生活馆在内)为切入点,提质扩容建设“北上海”历史博物馆,依托上海农场打造劳动体验教育基地,增加体验采摘、生鲜定制和物流配送等业态,服务上海市民消费升级新需求。另一方面,开发“美好生活农场行”系列旅游,纳入大丰旅游产品体系,并围绕农场生态绿色产品,包装成体系的旅游商品,进一步提高大丰特色旅游商品丰富度,充实旅游“后备箱”经济,让上海农场与大丰拥抱得更紧。 |